我们提出了一种变分量子算法来制备一维格子量子哈密顿量的基态,该算法专门为可编程量子设备量身定制,其中量子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由量子数据总线 (QDB) 介导。对于具有轴向质心 (COM) 振动模式作为单个 QDB 的捕获离子,我们的方案使用共振边带光脉冲作为资源操作,这可能比非共振耦合更快,因此不易退相干。状态准备结束时 QDB 与量子位的分离是变分优化的副产品。我们用数值模拟了离子中 Su-Schrieffer-Heeger 模型的基态制备,并表明我们的策略是可扩展的,同时能够容忍 COM 模式的有限温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多种总线标准应运而生。其中1553B(MIL-STD-1553B)是美国于1978年发布的串行多路复用数据总线标准,是有关数据总线电气特性和通信协议规范的军用标准,规定了飞机内部数字命令/响应时间多路复用数据总线的技术要求,以及多路复用数据总线的操作、总线上信息流的格式和电气要求,提供了在不同系统之间传输数据和信息的介质。1553B总线作为第一代军用数据总线,最初是为战斗机内部电子系统联网标准而提出的,以其可靠性高、速度快、技术成熟、易于扩展等特点,已从飞行控制系统逐步推广到导弹、舰船、航空航天等领域,历经30多年无故障运行,被誉为军队的一张防护网。近年来,1553B总线已成为我国现役空军最重要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数据总线,在舰船车辆、坦克舰艇等武器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多种总线标准应运而生。其中1553B(MIL-STD-1553B)是美国于1978年发布的串行复用数据总线标准。它是关于数据总线电气特性和通信协议规范的军用标准。它规定了飞机内部数字命令/响应时间复用数据总线的技术要求,以及复用数据总线的操作、总线上信息流的格式和电气要求,提供了在不同系统之间传递数据和信息的媒介。1553B总线作为第一代军用数据总线,最初是为战斗机内部电子系统联网标准而提出的,以其可靠性高、速度快、技术成熟、易于扩展等特点,已从飞控系统逐步推广到导弹、舰船、航空航天等领域,历经30多年无一故障。被誉为“三军之网”。近年来,1553B总线已成为我国现役空军最重要的先进航电系统数据总线,在舰船车辆、坦克舰艇等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
n MIL-STD-1553 是一种协议标准,它定义了主要用于军用飞机的串行数据总线的电气和功能特性。1553 标准描述了通信方法、数据总线要求以及数据总线的电气接口要求。MIL-STD-1553 的总线架构可以减小系统和互连系统的接线的尺寸和重量,本质上是可靠的,并结合了冗余,使其成为一种安全的数据总线解决方案。MIL-STD- 1553A 于 1975 年发布,后来于 1978 年修订为 MIL-STD-1553B,此后一直作为军用飞机的主要指挥和控制互连。三十多年来,MIL-STD-1553 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使其成为军用飞机的标准,现在正被设计为下一代商用飞机的标准。
ARINC 规范 429,“数字信息传输系统 (DITS)”,于 1977 年首次发布,自此成为航空公司最广泛使用的 ARINC 标准。选择此航空公司标准的名称是为了避免将其描述为“数据总线”。尽管 ARINC 429 是一种数据传输工具,但它并不符合数据总线的正常定义。典型的数据总线通过一组线路在多个点之间提供多向数据传输。ARINC 429 的简单单向数据流严重限制了这种能力,但相关的低成本和安装的完整性为航空公司提供了一个提供优质服务的系统,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有关航空电子标准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URL http://www.arinc.com/aeec。
MIL-STD-1553 (1553) 是一种数字内部时分命令/响应多路复用数据总线。它是一种军用标准,已成为美国国防部用于武器系统集成的基本工具之一。MIL-STD-1553 描述了连接到数据总线的子系统的通信方法和电气接口要求。自推出以来,MIL-STD-1553 的应用已扩展到飞行控制、推进控制和车辆管理(电气、液压、环境控制等)的系统集成。
MIL-STD-1553 (1553) 是一种数字内部时分命令/响应多路复用数据总线。它是一种军用标准,已成为美国国防部用于武器系统集成的基本工具之一。MIL-STD-1553 描述了连接到数据总线的子系统的通信方法和电气接口要求。自推出以来,MIL-STD-1553 的应用已扩展到飞行控制、推进控制和车辆管理(电气、液压、环境控制等)的系统集成。)。
经典计算机被理解为冯·诺依曼架构的硬件实现。它假设所有计算都表示为程序,即机器命令序列。命令由处理器执行(大多数处理器都有几个相对独立运行的计算核心)。命令和数据存储在共享内存中。该架构的瓶颈是内存和处理器之间的数据总线的带宽有限。数据总线的负载主要来自于程序执行过程中各个核心通过RAM交换的中间计算数据的传输。在冯·诺依曼计算机上计算感知器的输出值时,需要执行尽可能多的内存读取操作
• 最初为“军用标准飞机内部时分命令/响应多路复用数据总线” – 由美国空军开发,用于军用飞机,最初于 1973 年发布 [2] – 后来修订为 MIL-STD-1553A,然后是 MIL-STD-1553B [3] • 为 MIL-STD-1553B 发布了 4 个通知 – 通知 1 和 2 实际上有一些技术内容 » 限制了标准中许多选项的使用,例如广播 » 指定应使用双待机冗余总线 – 通知 3 为其他军事部门开放了标准 – 通知 4 将标题更改为“内部时分命令/响应多路复用数据总线的接口标准” – 也发布为 NATO STANAG 3838 AVS、SAE AS15531 和 UK DEF STAN 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