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能中性原子(ENA)是研究日球层结构的重要工具。最近,人们观测到来自日球层上风区和下风区的 ENA 通量(能量约 55 keV)强度相似。这使得这些观测的作者假设日球层是气泡状而不是彗星状,这意味着它没有延伸的尾巴。我们研究了很宽能量范围(3 – 88 keV)内 ENA 通量的方向分布,包括来自 IBEX(星际边界探测器)、INCA(卡西尼号上的离子和中性相机)和 HSTOF(太阳和日球层探测器上的高能超热飞行时间传感器)的观测。一个基本要素是 Zank 提出的终端激波处的拾取离子(PUI)加速模型。我们采用最先进的全球日光层、星际中性气体密度和 PUI 分布模型。基于“彗星状”日光层模型的结果,其通量大小接近 IBEX、HSTOF 和部分 INCA 观测到的 ENA 通量(5.2 – 13.5 keV 能量通道除外)。我们发现,在高能量下,来自尾部的 ENA 通量占主导地位(与 HSTOF 一致,但与 INCA 不一致)。在低能量下,我们的彗星状模型从上风向和下风向产生强度相似的 ENA 通量 — 因此,这不再是气泡状日光层的有力论据。
目的。太阳轨道器 (SolO) 于 2020 年 2 月 9 日发射,使我们能够研究内日球层湍流的性质。我们使用几乎不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 (NI MHD) 湍流模型和 SolO 测量研究了内日球层快速和慢速太阳风中各向异性湍流的演变。方法。我们计算了前向和后向传播模式下能量、波动磁能、波动动能、归一化残余能量和归一化交叉螺旋度的二维 (2D) 和平板方差,作为平均太阳风速度和平均磁场 (θ UB ) 之间角度的函数,以及作为日心距离的函数,使用 SolO 测量。我们比较了观测结果和 NI MHD 湍流模型的理论结果与日心距离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前向和后向传播模式、磁场涨落和动能涨落的二维能量与平板能量之比随着平均太阳风流与平均磁场之间的夹角从 θ UB = 0 ◦ 增加到大约 θ UB = 90 ◦ 而增加,然后随着 θ UB → 180 ◦ 而减小。我们发现太阳风湍流是太阳中心距离函数中占主导地位的二维分量和少数平板分量的叠加。我们发现理论结果与观测结果在太阳中心距离函数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自 2020 年起担任 SCOSTEP 和 SCOSTEP/PRESTO 的奥地利代表 - 自 2019 年起担任格拉茨大学 COSPAR PSW 代表 - 自 2018 年起担任国际期刊《太阳物理学》编委会成员 - 自 2017 年起负责 e-CALLISTO 广播电台 AUSTRIA-UNIGRAZ 的维护 - 自 2015 年起担任 EGU-ST 科学官员和联络官 - 自 2015 年起担任国际空间环境服务 (ISES) 国家联系人 - 2024 年担任 ISSI 论坛成员“迈向建立欧洲太阳物理学共同体” - 2019-2024 年担任国际空间天气倡议 (ISWI) 国家协调员 - 2021-2023 年担任 ESA 太阳系和探索工作组成员 - 2019-2023 年担任 H2 星团日球层变异性的 iSWAT 主持人 (iswat-cospar.org) - 2017-2022 年担任联合国空间天气专家组 - 2012-2021 年 《地球物理学年鉴》(太阳和日球物理学)专题编辑 - 2015 年 科英布拉太阳物理会议 ASPCS 2015,第 504 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