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报告了第一例同种幼崽骚扰、杀婴企图的太平洋白边海豚的社会结构。 关键词:攻击、幼崽骚扰、幼崽杀婴、社会结构、性胁迫、太平洋 我们观察到 10 名攻击者(4 名成年雄性、1 名可能的雄性和 5 名性别不明)对一只新生儿进行了长达 75 分钟的持续性白边海豚 Lagenorhynchus obliquidens 攻击,并给新生儿留下了明显的伤痕。在整个鲸类种内攻击事件中,只有一只个体被记录下来,并被视为可能的母亲,在多个不同物种中都有报道,从对新生鲸鱼的保护行为(例如,座头鲸;Clapham,1992)到齿鲸(例如,Tursiops spp.;Östman,1991;Connor 等人,2000b),可能归因于群体组成变化,其中,50 分钟后,攻击由新的群体接管,除了攻击者在社交过程中留下的耙痕之外。鲸类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第一组海豚之间的相互作用 (McCann, 1974)、竞争行为 (Mann & Smuts, 1998)、母鲸与幼鲸之间的支配地位 (Östman, 1991; Samuels & Gifford, 1997) 以及雄性之间的性竞争 (Clapham, Connor et al., 1992)。最广泛报道的观察结果是雄性之间发生攻击。雄性宽吻海豚与雌性之间的冲突,以及海豚(Tursiops aduncus)之间的冲突尚未被记录下来。第二组发生在雄性联盟与雌性竞争并继续攻击时(Connor et al., 1992, 2000a)。雄性攻击性针对的是相距约 5 到 10 米的亚群(Scott et al., 2005)。雄性海豚的攻击行为范围从专注于攻击新生儿的攻击性行为到专注于攻击新生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的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攻击行为(如撞击、咬和猛击)的频率和多样性 (Herzing, 1996; Connor et al., 2000b; Blomqvist & Amundin, 2004)。从同种小牛导向意识的文献中可以看出 (Parsons et al., 2003a),我们观察到的群体变化是缺乏对小牛导向意识的认知,导致严重的伤害,从不自觉到死亡,正如我们所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