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高斯定律,平行板电容器的最大电荷面积密度由 ε r E b 决定。ε r 和 E b 都是电介质的性质。E b 也称为电介质完整性。• 在半导体和器件物理学中,我们使用的单位系统主要是 SI,但长度用 cm 代替 m。
激光消融是一种可扩展的技术,用于通过高精度选择性去除材料来降低电极的有效曲折。应用于≈110μm厚的电极涂层,这项工作着重于理解激光消融对生命开始时电极材料特性的影响,以及在整个周期寿命中,消融通道对细胞性能的协同影响。研究了激光后的激光,晶体学的局部变化,并研究了激光冲击电极区域的形态。表明,飞秒脉冲激光消融可以在受影响区域的界面局部在本地局部造成较小的物质损害来实现高速材料的去除。在6C(10分钟)恒定电流恒定电压电荷到4.2 V期间从1 mAh cm-2提高了非驱动电极的1 mAh cm-2,到消化电极的几乎2 mAh cm-2。该好处归因于增强润湿和降低电极曲折的协同作用。维持超过120个周期的益处,并在拆卸后观察到石墨阳极上的液化降低。最后,与润湿分析结合使用的多物理建模表明,激光消除任何一种电极导致了润湿和速率能力的实质性改善,这表明只能通过仅将石墨阳极涂在两种电极上就可以实现实质性的性能益处。
摘要 在材料科学中,可控和不可控描述符均可用于表征材料。可控描述符的例子包括元素组成和制造过程;相反,不可控描述符由表征特定样品的实验数据生成,例如原始光谱数据或比重。在本研究中,我们考虑一种实验设计来获得一个高精度预测模型,其中材料的不可控描述符是特征,其材料属性是标签。一般而言,由于不可控描述符与材料属性更密切相关,因此基于它们的预测将更准确。本研究中实验设计的目标不是改善材料属性本身,而是预测其属性。为了实现这种设计,我们选择合适的可控描述符来合成候选材料,当相应的不可控描述符和材料属性添加到训练数据中时,预测精度会提高。我们提出了两种实验设计方法,一种基于贝叶斯优化,另一种基于不确定性抽样。使用记录了可控和不可控描述符以及机械性能的聚合物数据库,我们确认我们的方法可以选择合适的候选材料来训练一个高精度预测模型,其中材料性能由不可控描述符预测。我们提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材料开发,其中不可控描述符比获得目标材料性能更容易通过实验获得;它也将有助于提取材料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摘要。超材料是一种经过设计的材料,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性,这为创造具有全新功能的材料提供了广泛的机会。膨胀材料是一种超材料,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被设计成具有负泊松比,而天然材料具有正泊松比。膨胀材料已经显示出一些非常有前途的能量吸收特性,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碰撞吸收器、悬架部件)、医药(假肢)、服装(鞋底)等领域。此外,它们还表现出优于传统材料的其他特性,例如:剪切模量增加、声学性能更好、断裂韧性提高等。介绍了在 CATIA V5 软件中建模的方法以及使用 3D 打印技术(如 MSLA(掩模立体光刻设备)、选择性激光烧结 (SLS) 和熔融沉积成型 (FDM))的各种制造方法。
摘要 利用 H 2 /NH 3 的反应离子束蚀刻 (RIBE) 系统蚀刻磁隧道结 (MTJ) 材料,例如 CoFeB、Co、Pt、MgO,以及硬掩模材料,例如 W 和 TiN。与使用纯 H 2(无蚀刻)和 NH 3 的蚀刻相比,使用 H 2 和 NH 3 的混合气体,尤其是 H 2 /NH 3 (2:1) 比例,可以观察到 MTJ 相关材料的更高蚀刻速率和相对于掩模材料的更高蚀刻选择性 (>30)。此外,在蚀刻的磁性材料表面上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化学和物理损伤,对于通过 H 2 /NH 3 (2:1) 离子束蚀刻的 CoPt 和 MTJ 纳米级图案,可以观察到高度各向异性的蚀刻轮廓 >83 ◦,没有侧壁再沉积。与 H 2 离子束或 NH 3 离子束相比,H 2 /NH 3 (2:1) 离子束对磁性材料(如 CoFeB)的蚀刻速率更高,这被认为与挥发性金属氢化物(MH,M = Co、Fe 等)的形成有关,这是通过暴露于 NH 3 离子束中在 CoFeB 表面形成的 M-NH x(x = 1 ∼ 3)的还原形成的。人们认为,H 2 /NH 3 RIBE 是一种适用于蚀刻下一代纳米级自旋转移力矩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 (STT-MRAM) 设备的 MTJ 材料的技术。
主要成就 • 运营 10 年,在希腊、比利时和英国设有 3 个工厂。小公司,大客户。• 引领复合材料制造工艺监控技术 • 与全球顶级客户合作,拥有非常好的声誉/客户满意度。• 目前与 3 家大型风力涡轮机制造商和一家航空航天制造商合作,将我们的技术应用于生产
航空航天材料大致可分为四类:金属材料 (metallics)、非金属或聚合物材料、复合材料 (composites) 和陶瓷材料 (ceramics)。本章给出了这些类别材料的示例。从历史上看,飞机使用的是当时最好的材料。莱特兄弟在飞机中使用铝合金使其更轻(与钢相比),以便它们更容易飞行。还使用了木材和织物等轻质非金属材料。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所有类别的航空航天材料都在不断改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于大约六十年前问世,与其他材料相比,由于其重量更轻、强度更高,因此如今它们的使用变得更加普遍。
材料与技术介绍,结构分析工具:X射线衍射:相位识别、索引和晶格参数确定、使用各种模型进行分析线轮廓拟合、中子衍射、反射高能电子衍射和低能电子衍射;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量色散X射线微分析(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卢瑟福背散射光谱(RB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热分析技术:差热分析(DT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电气表征技术:电阻率、霍尔效应、磁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