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微粒形式的水冰是彗星中最常见的挥发性物质,在正确模拟彗星活动之前,必须了解其接近太阳时的行为。目的。为了评估颗粒状水冰的特性,我们研究了其在低温高真空环境中光照下的演变。方法。我们制作了一个由微米级颗粒组成的水冰样本,将其放置在热真空室内,并将其暴露在高强度可见光/近红外 (VIS / NIR) 照明下。由于冰的 NIR 波段内的能量吸收,样品局部加热,导致靠近表面的蒸发。使用秤测量辐照样品的总质量损失,并用红外摄像机记录表面温度。此外,我们使用多台摄像机观察表面变化和喷射出的固体颗粒。结果。我们从空间分辨的表面温度中推导出由于水冰升华而造成的质量损失。这种质量损失占总质量损失的 68%-77%。剩余部分(23% 到 32% 之间)的质量以固体颗粒的形式喷出,可以用肉眼看到。结论。水冰颗粒的自我喷出可以用一个几何模型来解释,该模型描述了样品冰成分的升华,同时考虑了水冰颗粒的尺寸分布和样品的体积填充因子 (VFF)。根据该模型,当固体冰颗粒(或它们所属的颗粒簇)由于较小的连接冰颗粒蒸发速度更快而与样品失去接触时,就会发射固体冰颗粒。我们讨论了该过程与彗星尘埃活动的可能相关性。
冰岛的泥炭地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被广泛耗尽,现在正在努力恢复这些濒临灭绝的生态系统。由于其突出性,血管植物在冰岛的泥炭地研究中掩盖了苔藓植物。因此,尚不清楚排水如何影响苔藓植物的覆盖物和物种组成。在2023年春季,进行了一项现场研究,其中40个地块位于冰岛西南部。主要目的是监测各种条件下泥炭地的温室气通量;排水的强度,土地利用,距离海拔高度和距离活动火山区域的距离。其他评估的因素包括栖息地类型,植被覆盖和植物物种组成,并尝试评估降解水平。乍一看,苔藓植物似乎对干扰很敏感,它们的丰度和物种组成是泥炭地降解水平的良好指标。
摘要 已经通过实验测量了波长范围为 300 – 1,100 nm 的广谱太阳辐射对不同粒径范围的水和二氧化碳冰的穿透深度。这两种冰成分都在火星表面被发现,并被观测到为表面霜冻、积雪和冰盖。之前已经测量过雪和板冰的 e 折叠尺度,但了解这些最终成员状态之间的行为对于模拟与火星上冰沉积物相关的热行为和表面过程非常重要,例如晶粒生长和通过烧结形成板冰,以及二氧化碳喷射导致蜘蛛状物形成。我们发现穿透深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而以可预测的方式增加,并且给出了一个经验模型来拟合这些数据,该模型随冰成分和晶粒尺寸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