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了雏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疫苗重复接种的反应率。八组 10 日龄雏鸡接受了第一剂 IBD 疫苗接种。首次接种疫苗 (PV) 后三周,四组重复接种疫苗,其余四组作为对照。从重复接种疫苗三周后开始,每周从一对组中收集血清,使用定量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QAGPT) 进行分析,以评估抗体水平。在加强组中,重复接种疫苗三周后抗体滴度达到峰值。此外,加强组的平均抗体滴度高于单次接种疫苗的组,持续时间更长 (P < 0.05)。关键词:鸡、琼脂凝胶沉淀、抗体水平、IBD、加强疫苗接种简介。控制 IBD 的主要方法是用 IBD 疫苗接种易感禽类 (Ezeibe, et al , 2009)。然而,据观察,由于病原病毒突变体的出现(Jackwood 等人,2008 年,Jackwood 等人,2011 年)以及雏鸡对疫苗接种的反应不佳(Abdu,2001 年),IBD 在接种疫苗的鸡群中爆发很常见。Lin – Yusher 等人(1997 年)报告说,在中国,目前使用 IgG 和高免疫血清的组合来预防和治疗 IBD。在美国,IBD 病毒株 2512 与法氏囊病抗体相结合,制成 IBDV – BDA 复合疫苗,这种疫苗甚至对具有母体抗体的雏鸡也有效(Aliyu 等人,2016 年)。据报道,IBD 在热带地区造成的雏鸡死亡率高于在温带国家造成的死亡率(Musa 等人,2012 年)。因此,热带地区的研究人员也需要寻找新的方法来提高雏鸡对 IBD 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这涉及评估影响动物对感染或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的因素。病毒疫苗会刺激抗体的产生 (White, 1984),在大多数情况下,抗体通过抑制病毒附着在宿主细胞上 (Victoria, 2010) 来预防病毒感染。这种主动免疫反应是特异性的 (Liao, 2013),可以识别以前遇到的抗原。当动物的免疫系统识别出重复遇到的抗原时,它会针对该抗原启动强烈的记忆免疫反应 (Paul, 1989)。对首次感染或接种疫苗的抗体反应通常是 IgM,它会迅速消退,但当重复经历相同的感染或接种疫苗时,抗体反应会更快、水平更高,主要是 IgG,持续时间更长 (Klein, 1990)。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小鸡在热带环境中重复(加强)接种 IBD 疫苗的免疫反应,以此作为提出更有效的疫苗接种方法来控制动物流行病的一步。材料和方法。研究使用了 80 只小鸡。这些小鸡在 10 日龄时接种了 IBD 疫苗(尼日利亚沃姆国家兽医研究所)。然后将它们分成 8 组,每组 10 只。接种疫苗三周后,对 4 组小鸡重复接种 IBD 疫苗。其余 4 组作为对照组。每周对一组接种了加强 IBD 疫苗的小鸡和对照组小鸡进行采血,并将其血清用于定量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QAGPT)
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 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家禽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严重影响了包括埃塞俄比亚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家禽业的生产力和盈利能力。在埃塞俄比亚,IBDV 几乎传播到所有地区和农业生态区,最近的一项全国性研究报告称,散养鸡的 IBDV 血清阳性率接近 95.7%。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会影响商业和散养生产系统中饲养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主要感染 3 至 6 周龄幼雏的法氏囊。最常见的感染方式是通过口腔途径,但也可能涉及结膜和呼吸道。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宿主特异性,传染性极强。年龄、品种、被动免疫程度、病毒株的毒力、生物安全性以及与免疫抑制作用相关的继发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影响该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和埃塞俄比亚已经对该病的流行和诱发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需进一步开展针对特定毒株的疫苗研发和预防控制计划的实施。
• 被提名为英国国际冠状病毒网络 (UK-ICN) 管理委员会成员,代表印度次大陆参加 2021 年活动。 • 2019 年被选为 Wellcome-Trust/India Alliance 早期职业研究员,并获得了 158 万卢比的项目,用于开发抗突变和重组的禽冠状病毒疫苗。 • 2016 年获得 SERB-DST 颁发的 45 万卢比早期职业研究奖,用于开发抗突变的安全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