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钛合金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热腐蚀等优点,但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与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在焊接、表面强化、修复等加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创新的加工方式来保证晶体组织的细化,以满足强度提高、力学性能提高和整体强度提高的要求。通过对Ti-6Al-4V合金表面进行激光直接熔化,比较了连续激光与调制激光模式下熔池的差异。在相同功率下,激光熔池热影响区可缩小为连续激光的1/3。连续激光在高能量密度的作用下可以获得深熔池。不同的熔体穿透深度会导致拉伸性能变化很大。在高频(20 kHz)调制激光作用下可以获得高密度、细晶粒的熔池。包含重熔区的不同熔深深度之间的拉伸试样的力学性能与基体接近,研究结论可为激光重熔加工技术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阵列中每台激光器的热通量都会根据其内部间距对熔池的整体形状/尺寸产生影响,即基于叠加原理和每台激光器温度场之间的热串扰。通常,由于热量分布在更大的表面积上,随着内部间距的增加,宽度会增加,但深度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即热量渗透到粉末床中会减少。此外,熔池尺寸(深度和宽度)
AC TIG 特点 独立的振幅/电流控制允许独立设置 EP 和 EN 电流,以精确控制工件和电极的热量输入。平衡控制提供可调节的氧化物去除,这对于创建最高质量的铝焊缝至关重要 频率控制电弧锥的宽度,并可以改善电弧的方向控制。AC 波形 高级方波、快速冻结熔池、深度穿透和快速行进速度。软方波,可产生软电弧,具有最大的熔池控制和良好的润湿作用。正弦波适合喜欢传统电弧的客户。三角波减少热量输入,适用于薄铝。快速行进速度。DC TIG 特点 焊接特殊材料的电弧异常平滑和精确。脉冲。脉冲可以增加熔池搅拌、电弧稳定性和行进速度,同时减少热量输入和变形。
增材制造金属的机械性能各向异性有几个物理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方向依赖的晶粒和相形态、晶体结构、定向孔隙率/缺陷以及与熔池、分层微观结构相关的异质性。所有这些在大多数增材制造工艺中都很普遍,很难区分它们在机械各向异性中的作用。本综述重点介绍那些试图或合理地隔离其中一个或两个来源的研究,而不是简单地报告机械性能的趋势。这不是一份涵盖所有增材工艺或机械性能的详尽综述;主要评估的是激光粉末床熔合 (LPBF) 金属和拉伸试验结果(模量、屈服强度、极限拉伸强度、伸长率和断裂表面分析)。总之,LPBF 合金的各向异性拉伸性能的主要来源是晶体结构、各向异性微观结构形态、熔合缺陷不足和熔池宏观结构。在各向异性微观结构中,与相和特征(例如晶界 α、沉淀物等)的优先分布相比,拉长的晶粒似乎是次要的。各向异性模量和屈服强度主要由晶体织构引起。晶体塑性模拟支持了这一点。各向异性伸长主要由各向异性微观结构形态、未熔合缺陷和熔池宏观结构引起。支持这一点的证据来自遵循这些特征的断裂表面。熔池宏观结构是最难通过实验从其他各向异性源列表中分离出来的。一组激光工艺参数和合金的发现并不具有指导意义。在将拉伸各向异性的原因与特定来源联系起来之前,必须对上述来源进行表征。需要制定表征和操纵晶体织构、孔隙率、晶粒和相形态以及熔池宏观结构的策略,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 AM 金属中的机械各向异性。
粉末流速是定向能量沉积 (DED) 工艺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在典型的构建过程中,如果粉末流速仅降低 1 秒,就会影响 30 毫米的熔体轨迹。因此,即使粉末流速发生微小变化也会对构建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离线重量测量、流动成像、现场构建数据和同轴熔池成像等多种方法量化了不同类型 316 L 钢粉末的粉末流稳定性。观察到流速振荡,与粉末料斗转盘旋转的周期性相关,其幅度足以对构建质量造成影响并可在同轴熔池成像中识别。讨论了流速变化对使用熔池成像进行闭环控制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采用高通量 (HT) 方法来快速评估 83 种增材制造的 316L 不锈钢的表面特性。表面粗糙度 (S a) 的变化与无量纲数 (π) 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并与内部孔隙缺陷直接相关。未熔合状态与高表面粗糙度 (S a > 5 μm)、低无量纲数 (π < 61) 以及熔池轨道之间存在空洞有关。球化状态与高表面粗糙度 (S a > 5 μm)、中等无量纲数 (61 < π < 146) 和不均匀的熔池轨道宽度相关。锁孔状态表现出低表面粗糙度 (S a < 5 μm)、高无量纲数 (π > 146) 和弯曲的熔池轨道。这种方法加速了工艺参数的发现,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LPBF 工艺的孔隙缺陷。缺陷对加工后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表明,具有孔隙度的样品的拉伸强度比最佳样品低 10%,延展性低 30%。
用高科技合金制造结构件的成本很高,因此,缺陷或磨损的修复对工业生产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资产[1]。在众多新技术中,激光熔覆(又称直接能量沉积)正处于新兴领先地位。与其他修复工艺相比,熔覆中的能量输入是空间局部的,受热影响区较小[2–4]。在激光熔覆修复的部件中,基材和熔覆区之间会形成一个具有微观结构梯度的界面。它决定了修复部件的内聚力和寿命[5, 6]。工艺参数和部件的具体几何形状共同控制着热输入、熔池形状、空间温度梯度和冷却速度,而这些因素决定着材料的微观结构。材料体积可以经过多次凝固-再熔化循环,打印上述各层,具体取决于熔池深度和形状,熔池深度和形状可能非常复杂,正如 Biegler 等人在 [7] 中通过实验展示的那样。材料随后也会经历退火,因为部件一直处于高温下,直到工艺结束 [8, 9]。
摘要 定向能量沉积 (DED) 工艺是一种代表性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它使用柔性沉积头,主要用于航天和海洋工业的维修。DED 工艺节省时间和金钱,因为它只修复受损的零件和部件。因此,几何控制对于经济准确地填充目标受损区域的体积非常重要。然而,效率取决于激光功率、扫描速度等工艺参数。本研究提出了一种一维卷积神经网络 (1D-CNN) 模型,利用熔池图像数据预测 DED 部件的高度轮廓。首先,对总共 9 种情况进行了 DED 实验,考虑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作为参数。对收集到的熔池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只提取与感兴趣区域相关的数据。最初,从熔池图像中提取了大小、形状、位置和亮度等共 15 个特征。然后,通过置换特征重要性评估方法选择 10 个关键特征,将其输入到 1D-CNN 算法中,以预测沉积层的高度轮廓。在测试阶段,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9.55%,验证了所提模型的适用性。
摘要:轴类零件由于长期在恶劣环境下运行,很多关键零部件遭受腐蚀、磨损等问题,导致零件失效,无法继续服役,对失效零部件进行修复,提高其使用寿命势在必行。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基于ANSYS仿真平台,对4140合金结构钢激光熔覆Inconel 718合金粉末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热平衡原理推导熔覆层厚度关系方程,建立有限元模型,耦合温度场、应力场和流体场3个模块,并通过不同模块分析,实现对激光熔覆不同过程的监控。最优熔覆参数为激光功率1000 W、扫描速度15 rad/s、光斑半径1.5 mm,热应力最大值为696 Mpa,残余应力最小值为281 Mpa,三因素对热应力最大值的影响程度为:激光功率>光斑半径>扫描速度。熔池在熔化过程中出现熔化“尖角”现象,内部呈现双涡流效应,最大流速为0.02 m/s。由于驱动力不同,凝固过程各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形态。本文对激光熔覆过程进行了多场耦合数值模拟,获得了熔覆层残余应力较低的最优熔覆参数。熔化过程中熔池逐渐长大、扩大,但激光加载时间有限,熔池尺寸和形状最终固定,且熔池内部存在从中心向截面两侧流动的涡流,形成双涡流效应。凝固分为四个阶段,完成熔池液相向固相的转变,形成熔覆层。采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技术对熔覆层的温度场、应力场和流场进行分析,为后续激光熔覆实验提供熔覆层残余应力、表面质量的理论依据。
摘要:涉及高斯过程 (GP) 的多保真度 (MF) 替代物用于设计激光定向能量沉积 (L-DED) 增材制造 (AM) 中的时间过程图。过程图用于建立熔池特性(例如熔池深度)与工艺参数(例如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之间的关系。MFGP 替代物涉及高保真度 (HF) 和低保真度 (LF) 模型。选择 Autodesk Netfabb ® 有限元模型 (FEM) 作为 HF 模型,而选择 Eagar-Tsai 开发的分析模型作为 LF 模型。结果表明,MFGP 替代物能够成功地融合不同保真度模型中存在的信息,以设计时间前向过程图(例如,给定一组真实深度未知的工艺参数,熔池深度是多少?)。为了扩展新开发的建立时间逆过程图的公式(例如,为了实现所需的熔池深度,但不知道真实工艺参数,那么作为时间函数的工艺参数的最佳预测是什么?),在计算预算约束下,通过将 MFGP 代理与贝叶斯优化 (BO) 相结合来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精度 (SF) GP-BO 相比,MFGP-BO 可以显著提高优化解决方案的质量,同时降低计算预算。与仅限于开发稳态正向过程图的现有方法相比,当前的工作成功地展示了在 L-DED 中实现结合不确定性量化 (UQ) 的时间正向和逆过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