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疟疾高发地区,已经实施了几种干预策略,其中包括间歇性预防治疗 (IPT),这是一种阻断传播并降低疾病发病率的策略。然而,实施 IPT 策略引起了真正的担忧,因为它干预了对疟疾的自然获得性免疫的发展,而这种免疫需要与寄生虫抗原持续接触。本研究调查了在学童中应用二氢青蒿素-哌喹 (DP) 或青蒿琥酯-阿莫地喹 (ASAQ) IPT (IPTsc) 是否会损害对六种疟疾抗原的 IgG 反应性。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一项 IPTsc 试验以四个月的间隔施用了三剂 DP 或 ASAQ,并对学童进行了随访。本研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技术比较了干预组和对照组中 IgG 对恶性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 1 (PfEMP-1) 的 GLURP-R2、MSP1、MSP3 和 CIDR 结构域 (CIDRa1.1、CIDRa1.4 和 CIDRa1.5) 的反应性。研究期间,共有 369 名学童参与分析,对照组、DP 组和 ASAQ 组分别有 119 名、134 名和 116 名参与者。在干预期期间和干预期后,疟疾抗原识别的广度显著增加,且研究组间并无差异(趋势检验:DP,z 分数 = 5.92,p < 0.001,ASAQ,z 分数 = 6.64,p < 0.001 和对照组,z 分数 = 5.85,p < 0.001)。在所有访视中,对照组和 ASAQ 组对任何测试抗原的识别均无差异。然而,在 DP 组中,干预期期间 IPTsc 不会削弱针对 MSP1、MSP3、CIDRa1.1、CIDRa1.4 和 CIDRa1.5 的抗体,但会削弱针对 GLURP-R2 的抗体。
摘要。背景/目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是已获批准的抗疟药,还具有强大的抗癌活性。基于此前报道的青蒿琥酯 (ART) 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活性,我们研究了一组 12 种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并确定了 Wilms 肿瘤 1 (WT1) 蛋白是 ART 的潜在靶点。患者和方法:对接受 ART 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匹配的宫颈癌活检样本进行研究,以了解其是否诱导细胞凋亡 (TUNEL 检测) 以及 Wilms 肿瘤蛋白 1 (WT1)、14-3-3 ζ、分化标志物簇 (CD4、CD8、CD56)、ATP 结合盒转运蛋白 B5 (ABCB5)、谷胱甘肽 S-转移酶 P1 (GST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翻译控制肿瘤蛋白 (TCTP)、真核延伸因子 3 (eIF3) 和 ADP/ATP 转位酶的表达情况。已选择 WT1 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使用分子对接进行计算机模拟,使用重组 WT1 进行微尺度热泳动,并使用转染了四种不同 WT1 剪接变体的 HEK293 细胞进行细胞毒性测试 (刃天青检测)。结果:ART 治疗患者肿瘤后,凋亡细胞比例和 WT1、14-3-3 ζ 和 CD4 表达增加。ART 在计算机中与位于 WT1 的 DNA 结合位点的结构域结合,而二氢青蒿素 (DHA) 以低亲和力与 WT1 的另一个与 DNA 结合无关的位点结合。使用微尺度验证了结果
背景:索拉非尼可有效治疗肝癌,但大多数患者会产生耐药性。STAT3 信号传导与索拉非尼耐药性有关。青蒿琥酯 (ART) 和 20(R)-人参皂苷 Rg3 (Rg3) 具有抗肝癌作用,可抑制癌细胞中的 STAT3 信号传导。本研究旨在评估 Rg3 与 ART 联合使用 (Rg3-plus-ART) 在克服索拉非尼耐药性方面的作用,并研究 STAT3 信号传导在这些作用中的作用。方法:使用索拉非尼耐药的 HepG2 细胞 (HepG2-SR) 评估 Rg3-plus-ART 的体外抗肝癌作用。使用患有 HepG2-SR 肝癌的 BALB/c-nu/nu 小鼠模型评估 Rg3-plus-ART 的体内抗肝癌作用。 CCK-8 测定和 Annexin V-FITC/PI 双染分别用于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质水平。通过测量 DCF-DA 荧光检测 ROS 生成。结果:Rg3-plus-ART 协同降低 HepG2-SR 细胞活力并诱发其凋亡,并抑制小鼠 HepG2-SR 肿瘤生长。机制研究表明,Rg3-plus-ART 抑制 HepG2-SR 培养物和肿瘤中 Src 和 STAT3 的活化/磷酸化。该组合还降低了 STAT3 核水平并诱导 HepG2-SR 培养物中的 ROS 产生。此外,过度激活 STAT3 或去除 ROS 会降低 Rg3-plus-ART 的抗增殖作用,而去除 ROS 会降低 Rg3-plus-ART 对 HepG2-SR 细胞中 STAT3 活化的抑制作用。结论:Rg3-plus-ART 在实验模型中克服了索拉非尼耐药性,抑制 Src/STAT3 信号和调节 ROS/STAT3 信号是其潜在机制之一。本研究为将 Rg3-plus-ART 开发为治疗索拉非尼耐药性肝癌的新方法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2021 韩国人参协会。由 Elsevier BV 提供出版服务 这是一篇根据 CC BY-NC-ND 许可 (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 ) 发表的开放获取文章。
摘要:默克尔细胞癌 (MCC) 是一种罕见且极具侵袭性的皮肤癌,常见病因是病毒。事实上,大约 80% 的病例与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 (MCPyV) 有关;病毒 T 抗原的表达对于病毒阳性肿瘤细胞的生长至关重要。据报道,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琥酯具有额外的抗肿瘤和抗病毒活性,我们试图在临床前评估青蒿琥酯对 MCC 的影响。我们发现青蒿琥酯在体外抑制了 MCPyV 阳性 MCC 细胞的生长和存活。这种影响伴随着大 T 抗原 (LT) 表达的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比 shRNA 介导的 LT 表达下调更有效。有趣的是,在一种 MCC 细胞系 (WaGa) 中,T 抗原敲低使细胞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降低,而对于其他两种 MCC 细胞系,我们无法证实这种关系。从机制上讲,青蒿琥酯主要在 MCPyV 阳性 MCC 细胞中诱导铁死亡,因为已知的铁死亡抑制剂如 DFO、BAF-A1、Fer-1 和 β-巯基乙醇可减少青蒿琥酯诱导的死亡。最后,在异种移植小鼠中应用青蒿琥酯表明,已建立的 MCC 肿瘤的生长可以在体内得到显著抑制。总之,我们的结果揭示了已获批准且通常耐受性良好的抗疟疾化合物青蒿琥酯对 MCPyV 阳性 MCC 细胞具有高度的抗增殖作用,表明其可用于 MCC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