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的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中容量褪色的主要原因是石墨电极处发生缓慢的侧面反应,这不可逆地消耗了锂库存。18-24这些副反应是由于石墨SEI的稳定性有限或保护效率而发生的;因此,对石墨SEI的研究是电池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25 - 29同样,对锂金属阳极上SEI形成的研究对于高能锂金属阳极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以及改善对锂镀层反应的理解,这些反应严重限制了石墨基锂离子电池的寿命。30-33然而,当前对这些复杂反应的理解受到限制,对于石墨和金属阳极的SEI反应机理和气体形成特性的差异知之甚少。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结合了操作数压力测量和在线电化学质谱法,以研究在含有石墨和金属电极的电池中进化和消耗的气体。通过比较锂半细胞中石墨的气体形成特性,在具有LifePo 4计数器电极的细胞中,我们证明了锂
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固态电池的开发,该领域已经出现了许多有希望的结果,这表明它可以成为下一代移动储能的范式移动解决方案,具有超越商业锂离子电池超越商业锂离子电池的突破性。本文试图解释在固态电池中主导界面反应的独特基本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场地早期电池性能的界面反应,而是成为解锁许多突破性表演的设计机会。本文将着重于解释有关电化学接口反应如何与机械和运输特性结合的基本原理,以决定电池性能,尤其是通过动态电压稳定性,为高级电池性能设计电解质和接口涂料材料的机会。
摘要。铜底物的不同组成材料显着影响金属间化合物(IMC)形成和焊接接头耐用性。这项研究是针对无铅焊料和不同铜基板之间的界面反应进行的。选定的底物是铜(CU)和铜 - 晶状体(CU-BE)。所涉及的无铅焊料是直径为700 µm的SN-3.8AG-0.7CU(SAC3807)焊球。所有样品均经过等温老化过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学显微镜(OM)和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EDX)检查了IMC形成的材料表征和分析。回流过程后,结果表明Cu 6 SN 5和Cu 3 SN IMC层在SAC3870/CU和SAC3870/CU-BE界面形成。在SAC3870/ CU上老化处理后,发生了类似杆状的形状Cu 6 Sn 5和针状Cu 3 Sn 4。同时,SAC3870/Cu-Be的IMC层显示出类似杆状的形状,变成了块状的形状形状Cu 6 Sn 5和Cu 3 Sn 4杆形状。此结果表明在SAC3807/CU和SAC3807/CU-BE的老化过程中,在金属间表面上形成了Ag 3 SN纳米大小。与SAC3807/CU相比,SAC3807/CU-BE的Ag 3 Sn纳米尺寸元件很多。此外,SAC3807/CU-BE的IMC厚度比SAC3807/CU显示出较厚的层。此外,由于百分比非常低,因此无法轻易检测到SAC3807/CU-BE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