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上,螺原体仅从花和其他植物部位的表面、各种昆虫的内脏和血淋巴以及维管植物的液体(韧皮部汁液)和以这些液体为食的昆虫中分离出来。在本文中,我们报告了在虾中发现的第一种致病螺原体,以及通过组织学评估、原位杂交测定、透射电子显微镜、16S rRNA 序列同源性和注射感染性研究对其进行表征的结果。此外,还介绍了为检测这种微生物而开发的分子方法,该微生物被确定为哥伦比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的病原体,导致其死亡率很高。使用标准组织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测定,证实南美白对虾感染了这种致病螺原体。组织学分析显示受影响器官/组织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为了鉴定细菌,使用来自初始流行区的冷冻感染南美白对虾样本对 16S rRNA 基因进行测序并开发分子检测方法。通过 PCR 扩增 16S rRNA 基因,然后进行测序。使用 GenBank BLAST 搜索分析序列数据,结果显示与柑橘树病原体柑橘螺原体有 98% 的同源性。对 16S rRNA 序列数据进行评估以开发针对假定螺原体的独特 PCR 引物。使用针对螺原体属的螺旋素基因开发的 PCR 引物,开发并测试了地高辛标记的探针。该探针是物种特异性的,与以此形式测试的其他细菌样本没有发生阳性反应或交叉反应。
摘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在泰国养殖的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中广泛存在。它会导致南美白对虾出现身体异常和生长迟缓的矮小畸形综合征,但不会导致斑节对虾出现明显的疾病。在这两个物种中,该病毒可能会在外胚层和中胚层组织中产生 Cowdry A 型内含物,但这些在南美白对虾中很常见,而在斑节对虾中很少见。使用 IHHNV 特异性 PCR 引物可以更容易地在这两个物种中检测到该病毒。通过使用特异性 IHHNV 探针进行原位杂交(ISH),与心肌细胞相关的固定吞噬细胞在这两个虾种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阳性反应。仅凡纳滨对虾的卵巢和神经组织(神经节中的神经元和神经索中的神经胶质细胞)对 IHHNV 呈 ISH 阳性。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在 IHHNV 感染的凡纳滨对虾的鳃中发现了坏死细胞,而在 IHHNV 感染的斑节对虾的淋巴器官中发现了病毒体的准晶状阵列和凋亡细胞而不是坏死细胞。因此,斑节对虾的细胞凋亡可能是 IHHNV 临床疾病缺失的原因之一。这些结果揭示了这两种虾对 IHHNV 感染的不同反应。斑节对虾 IHHNV 感染的一个奇怪特点是,通过 ISH 和实时 PCR 检测到的不同样本组织之间的比较病毒载量不一致。这种明显的组织偏好的不一致以及两种虾类之间不同细胞反应的原因仍然无法解释。
微塑料 (MP) 是一种较小的塑料,在水生环境中普遍存在。先前的研究报告称,从公共市场和养虾场收集的虾类的胃肠道中存在 MP。有报道称,包括潜在致病菌在内的生物膜群落可以附着在 MP 表面。MP 摄入后会带来重大的健康和经济风险,包括可能接触副溶血弧菌 (Vp)——一种在 MP 表面高浓度发现的显著虾病原体——增加虾的疾病风险并可能进入人类食物链。在这项研究中,对来自菲律宾布拉坎省虾场和不同湿货市场的凡纳滨对虾进行了 MP 污染测试以及 Vp 在 MP 表面的附着和定植测试,并进行了体外测试。分离的 MP 经过化学消化和浮选分离,然后用立体显微镜成像并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表征。分离的假定 MP 经常以不规则形状的碎片形式观察到。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证实,只有来自 Hagonoy 和 Meycauayan 湿货市场的南美白对虾获得的 MP 才会表现出与聚乙烯 (PE) 基塑料典型的 CH 拉伸振动相对应的特征吸收带。在一组原始的 PE 基塑料(一个表面较光滑(PE1),一个表面较粗糙(PE2))上观察到 Vp 的附着。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证实了 Vp 附着在这些 MP 表面,并显示最早在孵育 1 小时后就可以看到定植。PE2 导致粘附细菌的数量高于 PE1,这表明表面粗糙度在 MP 上的细菌定植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观察到的这种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还应考虑温度、pH、盐度和营养物质可用性等其他参数。这项研究表明,采样地点的虾受到了 MPs 的污染,并且基于 PE 的 MPs 可以成为 Vp 的定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