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化学物质与毒性靶标相互作用的能力,例如不良结局途径中的蛋白质,是药物发现和风险评估的重要步骤。筛选化学毒性目标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可以作为传统体外 /体内方法的快速替代方法。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化学相似的方案,该方案可以预测化学物质与64个已建立的毒性靶标相互作用的潜力。特别是,我们从公共数据源创建了一个化学基因组学数据库,以识别目标代表,即已知与所选靶标相互作用的化学物质。我们使用Chembl数据库的外部评估集在正确排名的已知相互作用化合物中评估了2D和3D相似性方法的性能。我们发现2D方法在目标预测中的表现优于3D方法。在这里,我们使用基于2D相似性的筛选方法开发了一种公开可用的毒性profiler网站(https://toxpro.bhsai.org/),该方法允许用户为一组查询化合物获得毒性目标配置文件。我们将探测器用于屏幕649已知的急性和剧毒化学物质,全球统一系统(GHS)得分小于2。在此组中,乙酰胆碱酯酶是毒性的最常见目标。开发的毒性特性工具提供了一种快速筛选化学毒性的机制的方法。
1945 年战争结束后,商船有机会使用在战争秘密中迅速发展的雷达新技术。在英国,政府向制造商提供了一种设计,随后于 1946 年颁布了《商船雷达性能规范》。交通部在咨询船东、灯塔和港务局、船舶制造商、邮政总局和海军部的代表后制定了该规范及其后续修订版。当时的邮政总局负责无线电频率的使用,海军部通过位于伊斯特尼的 ASE(海军部信号研究所)的新运输实验小组贡献了技术专长,该小组后来发展成为 ASWE(海军部水面武器研究所)的民用海事部。除了这些性能规范外,还建立了一个设计型式试验系统以证明其符合要求。商船上安装雷达最初是为了商业目的。早期的客户是渡轮,这样它们可以在雾天更好地安排航班,以及大型渔船。当时的水手们对雷达非常怀疑,雷达通常是船长的专属,船长会把雷达锁起来,只有他在驾驶台上时才能使用。港口也开始将雷达用于商业目的,以便船只停泊在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