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这种早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但随着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具选择性,并且在动机和认知上更加复杂。在这里,我们回顾了最近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从 5 岁左右开始,儿童逐渐能够策略性地使用亲社会行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例如提高声誉、被选为社会伙伴、获得互惠和履行人际义务。因此,儿童基于同情的亲社会行为正在被扩展和重塑为一种行为方式,使个人能够追求和平衡利他、互惠和自私的动机。地址 1 密歇根大学,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530 Church Street,安娜堡,密歇根州,48109,美国 2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适应理性中心,Lentzeallee 94,柏林,14195,德国 通讯作者:Grueneisen,Sebastian ( grueneisen@mpib-berlin.mpg.de )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儿童、合作、战略、利他主义。简介 尽管人类物种被描述为表现出在动物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未见过的亲社会性 [1],但所谓的人类亲社会行为的个别案例常常受到怀疑。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类成年人有能力策略性地参与亲社会行为,故意满足他人的迫切需要,以此作为实现私利目的的工具手段,例如提升自己的声誉、获得回报或被选为社交伙伴。这与基于同情或真正的亲社会行为形成对比,在这种亲社会行为中,促进受益人的目标或福利本身就是目的 1(图 1)。在对成年人的研究中,举证责任在于证明某种行为不是由自私的目标所驱动的,无论这些目标有多么复杂,同情或对他人福祉的真正关心才能被接受为一种解释 [2-4]。这种担忧源于人们意识到成年人能够使用聪明的策略来欺骗他人或自己。然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种怀疑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战略亲社会性可能很费力。考虑一下旨在被选为社会伙伴的亲社会行为所涉及的潜在认知挑战(例如今天分享一些蛋糕,明天被邀请参加聚会)。这样做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未来规划、延迟满足的能力(愿意放弃现在可以消费的资源以换取以后更好的回报),以及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预测这些自我认知将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等等。事实证明,与基于同情的亲社会行为相比,战略亲社会性实际上可能相当困难。在这里,我们采用发展方法来评估这种战略形式的亲社会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发展的。我们认为,战略亲社会性不是必须克服的默认行为,而是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获得。我们简要回顾了最新证据,这些证据强化了以下观点:儿童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就已经怀着造福他人的意图行事,正如数十年的研究表明的那样,这些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是出于对他人的同情 [5-8]。然后,我们继续进行更详细的证据审查,这些证据表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儿童的亲社会性从主要基于同情心发展为行为更加多样化、更具选择性、动机和认知更加复杂。具体而言,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从 5 岁左右开始,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