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十年来,植物转化与再生技术不断发展。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利用成熟种子和未成熟胚在粳稻和一些籼稻品种中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然而,这些方法在2010年以来华南地区开发的最新籼稻品种中转化效率较低。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基于CRISPR/Cas的基因组编辑和传统的过表达转化探索了优质高产籼稻品种南桂占(NGZ)的植物培养再生。我们以成熟种子和基因谷粒大小和数量1(GSN1)为例,比较了该品种与其他四个广泛使用的籼稻品种和一个粳稻品种的转化效率。我们观察到不同品种中过表达系的谷粒大小普遍较小,而基因编辑系的谷粒大小较大。 NGZ 表型使其成为研究基因功能的极佳模型。我们还研究了愈伤组织中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的分布和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可能揭示了 NGZ 在农杆菌介导转化中的优势来源。这些结果为 NGZ 在与谷物改良相关的基因编辑和过表达转化中的高级应用提供了启示,为“水稻育种 4.0 时代”做出了贡献。
摘要 水稻黄斑驳病毒 (RYMV) 是非洲最严重的水稻疾病之一。RYMV 的管理具有挑战性。遗传抗性提供了最有效和最环保的控制。隐性抗性基因座 rymv2 (OsCPR5.1) 已在非洲水稻 (Oryza glaberrima) 中被鉴定,然而,渗入 Oryza sativa ssp。由于跨越障碍,粳稻和印度稻仍然具有挑战性。在这里,我们评估了两种水稻核孔蛋白旁系同源物 OsCPR5.1 (RYMV2) 和 OsCPR5.2 的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是否可用于将 RYMV 抗性引入粳稻品种 Kitaake。两种旁系同源物均已被证实可弥补拟南芥 atcpr5 突变体的缺陷,表明存在部分冗余。尽管两种旁系同源物之间存在惊人的序列和结构相似性,但只有 o scpr5.1 功能丧失突变体完全具有抗性,而 oscpr5.2 功能丧失突变体仍然易感,这表明 OsCPR5.1 在 RYMV 易感性中起着特殊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 OsCPR5.1 的 N 端结构域(预计为非结构化)中存在短的框内删除或替换的编辑线对 RYMV 高度敏感。与单个拟南芥 AtCPR5 基因突变导致植物严重矮化不同,oscpr5.1 和 oscpr5.2 单敲除和双敲除突变体既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长缺陷,也没有表现出类似病变表型的症状,这可能反映了功能分化。OsCPR5.1 的特定编辑,同时保持 OsCPR5.2 活性,为在优良稻种系中产生 RYMV 抗性以及与其他 RYMV 抗性基因或其他性状有效叠加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策略。
引言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时代,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繁荣的主要目标之一 (Sekaran et al. , 2021)。作物改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战略之一。它包括提高产量和提高植物可食用部分的质量。事实证明,通过增加蛋白质和植物次生代谢物等必需成分的浓度来提高食品质量,对植物本身和食用这些植物的人类都有益 (Sahu et al. , 202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作物改良与蛋白质含量提高之间存在相关性 (Chakraborty et al. , 2010; Zhang et al. , 2018a; Akbar et al. , 2023)。粳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氮和钾含量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正相关性 (Zhang et al. , 2018a)。同样,在
水稻黄斑驳病毒 (RYMV) 是导致非洲最严重的水稻疾病之一。RYMV 的管理具有挑战性。遗传抗性是最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控制方法。隐性抗性基因座 rymv2 (OsCPR5.1) 已在非洲水稻 (O. glaberrima) 中被鉴定,然而,由于跨越障碍,将其渗入 O. sativa ssp. japonica 和 indica 仍然具有挑战性。在这里,我们评估了是否可以使用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两个水稻核孔蛋白同源物 OsCPR5.1 (RYMV2) 和 OsCPR5.2 来将 RYMV 抗性引入粳稻品种 Kitaake。这两个同源物已被证明可以补充拟南芥 atcpr5 突变体的缺陷,表明存在部分冗余。尽管这两个旁系同源物在序列和结构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但只有 o scpr5.1 功能丧失突变体具有完全抗性,而 oscpr5.2 功能丧失突变体仍然易感,这表明 OsCPR5.1 在 RYMV 易感性中起着特殊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 OsCPR5.1 的 N 端结构域(预计为非结构化)中存在短的框内缺失或替换的编辑系对 RYMV 高度敏感。与导致植物严重矮化的单个拟南芥 AtCPR5 基因突变相比,oscpr5.1 和 oscpr5.2 单敲除突变体既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生长缺陷,也没有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症状,这可能反映了同工型在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功能冗余。对 OsCPR5.1 进行特定编辑,同时保持 OsCPR5.2 活性,为在优良稻种系中产生 RYMV 抗性以及与其他 RYMV 抗性基因或其他性状有效叠加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策略。
摘要:xa13是一个隐性多效基因,对水稻抗病性起正向调控作用,对水稻育性起负向调控作用,严重制约了其在水稻育性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删除Xa13基因启动子部分序列,包括病原菌诱导表达元件,使编辑后的启动子区水稻失去病原菌诱导基因表达能力,但不影响叶片和花药中背景基因的表达,从而获得抗病性和正常产量。研究还筛选出一株删除目的序列、分离T 1 代(无转基因株系)外源转基因片段的抗病、育性正常植株家系,并对T 2 代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不添加外源DNA的T 2 代水稻在抽穗期、株高、单株穗数、穗长和田间结实率等方面与野生型均无统计学差异。成功转化2个重要常规水稻品种空育131(KY131,耿/粳稻)和黄华占(HHZ,鲜/籼稻),并获得抗病、丰产材料,是目前我国2个经过改良后可直接用于生产的重要常规水稻品种。转基因水稻(KY-PD和HHZ-PD)叶片中Xa13基因在病原菌侵染后没有被诱导表达,表明此方法可普遍有效应用,有利于推动xa13这一隐性抗病多效基因在水稻抗白叶枯病方面的实际应用。通过编辑基因非编码区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为今后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