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 [1] 在美学领域的出现正在改变美的概念,并重新激发革命性的社会正义观点。由大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工具决定了美本身,从而否定了长期主导话语的文化和历史解释。为了反驳这些论点,人工智能对美的量化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将复制当前的偏见。例如,人工智能在面部分析和照片编辑中的应用只会增强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从而引起人们对外表和描绘美的标准的许多焦虑。它直接将共同的文化差异的前景置于危险之中,这令人担忧,因为它削弱了多样性的概念。此外,人工智能赋予公众而不是专家权力,将普通人的品味和偏好神圣化,从而限制了创造性和创新过程,以利于大众的大众文化标准。人工智能在这些美学领域的精神和政治是一个敏感领域,应该谨慎处理,因为它延续了社会不公。当这些偏见被消除,并为人工智能设定更好的学习标准时,人工智能就有可能提升审美领域和整个社会。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审美标准制定的后果,并呼吁以更谨慎的方式实施人工智能,以改善社会的丰富多样性,而不是消灭它。
与常识印象相反,美学评价,包括对“美”及其相关概念的判断,是科学家经常关注的问题。例如,著名数学家赫尔曼·外尔曾说过:“我的工作总是试图将真与美结合起来,当我必须选择其中之一时,我通常会选择美”[27 ,第 278 页]。同样,计算机科学家 Donald E. Knuth 在其著作《计算机编程艺术》的前言中写道:“我试图将所有已知的关于顺序计算机编程的既优美又易于表述的想法都囊括进去”[13,第 viii 页]。这两个例子表明,科学家经常考虑理论和模型的美感,并将美感作为评价理论充分性的标准。但究竟是什么让理论变得美丽?理论的哪些方面赋予了它们美学特征?尤其是,美感与人工智能 (AI) 的发展有什么认识论相关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