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主义有时被描述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正如乔治·西门子 (2004) 所言。尽管数字技术的兴起对联通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但该理论并不是对数字化的回应,而是一种利用数字化获得的见解来解决学习和发展领域长期存在的问题的方法。在这个领域,学生和从业者通常会接触到一套“学习理论”,包括基于行为、教学方法、交易距离和互动、知识和意义的构建、活动理论、动机理论等。这些理论通常被呈现为工具或“镜头”,通过这些理论可以解释所研究的现象。但自始至终,除了一些肤浅的分类或特征之外,人们对知识和学习的构成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更不用说对知识和学习的构成有一个共同的解释了。
在 LNS DDE 服务器能够监控和控制网络之前,必须使用 LNS 安装工具(如 LonMaker™ 集成工具)安装网络。控制网络的安装是将每个设备的唯一网络特性加载到其内部表中的过程。此过程使每个设备能够与同一系统中的其他设备通信。维护涉及添加新设备、更换故障设备以及重新配置彼此共享数据的设备等任务。当安装工具配置网络上的设备时,它会将此信息的副本存储在 LNS 服务器中。安装完成后,LNS 服务器将包含整个网络配置的图片以及所有设备的名称和设备上的网络变量、配置属性和 L ON M ARK 对象(也称为功能块)。LNS DDE 服务器使用 LNS 服务器中的信息来完成其任务。
本文基于新的理论视角,试图将联通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看似水火不容的学习理论统一到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中。联通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两种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吸收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以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和脉冲神经网络两门经验性科学实验成果为事实基础,从发展的角度对两种理论进行融合,实现矛盾的化解、相互补充、进而重构。本文探讨的是联通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本质是主体与环境之间的联通,有两种形式:物理形式和逻辑形式,只有逻辑形式才能被人实现和利用;学习可分为联通和建构两个阶段。连接是前提,建构是核心,在连接阶段产生的网络动作作为原材料,在建构阶段经过修剪,经过各系统加工成为心理表征,当心理表征被利用时,相关的网络塑造完毕,意义网络形成,完成了知识从物理形态到逻辑形态、从逻辑形态到物理形态的转变。因此,学习就是建构意义网络的过程,我们既要促进学生的连接阶段,也要帮助学生的建构阶段。本文的创新与突破性贡献在于,首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学习理论这一课题。
随着联通主义作为教育历史演进的诞生,以及 Downes (2005) 开发的电子学习 2.0 的诞生,一种源自电子学习、基于小块学习的新教育分支也诞生了,即纳米学习。本文概述了教育中纳米学习的文献,并总结了形成新教育范式的一些历史主要背景理论。纳米学习可以定义为微学习的一个较小组成部分,它涉及将微内容划分为小块以达到单一目标。本文提出了更多关于纳米学习在教育中的用途、影响和挑战的想法,其中社交和通信技术已经改变了知识和学习所基于和构建的基础。当前关于这个主题的争论启发我们回顾有关社交网络时代纳米学习概念的相关文献。因此,这项工作的主要贡献是鼓励教育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进一步讨论,引入受纳米学习原理影响并能丰富学习的新社交媒体平台和教学设计。
摘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全球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被称为“学术进化”。其中,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广泛利用,明确提到人工智能(AI)、数字化、自动化和物联网(IoT),阐明了工业 4.0 一词。此外,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一种被称为联通主义的新学习理论。因此,需要制定一个理想且兼容的社会学习环境分类以适应新的学习理论,这可以增强学习者在正式授课时间之外进行的非正式学习。因此,本研究旨在寻找影响学习者对社会学习空间偏好的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定性研究,以调查学习者对理工学院社会学习空间的偏好属性。一份包含 39 个问题的改编问卷被发放给来自马来西亚三所理工学院的 300 名理工学院学生。具体来说,使用 IBM SPSS 版本 22 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EFA) 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结果推荐了六种社会学习空间偏好属性的类型学,作为具有两个基本维度的多维构造:物理偏好和社会偏好。研究结果有助于重新设计和规划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学术学习空间,以加强面向 21 世纪教育的教育。关键词:社会学习空间、非正式学习、城市校园规划、21 世纪教育、学习者的偏好属性、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