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日本海事协会结构强度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时间 修订内容 1921 颁布《钢质船舶检验建造规范》第一版。 1949 日本海事协会(二战后由帝国海事协会更名)首次颁布《钢质船舶检验建造规范》。 1959 引入考虑砰击载荷的要求。 1961 引入基于理论公式的船壳板要求。 1963 引入桁架腹板的屈曲强度要求。 1972 引入基于长期预测的纵向弯矩。 1973 增设第31章“散货船”。(引入等效板格结构评估) 1974 将结构要求重新组织到《钢质船舶检验建造规范》C部分。引入基于直接强度计算的强度评估方法。 1980 使用基于长期预测的波浪压力进行大量修订。 1983 创建新的第 32 章“集装箱船”。 1987 部分纳入 UR S11(总纵强度)。 1989 引入组合载荷下的屈曲要求。 1993 创建新的第 29A 章“双壳油船”。 (引入纵向加强筋的疲劳强度要求) 1999 引入散货船安全相关要求。 (引入进水等情况下的强度要求) 2001 发布《油船结构指南》。 (引入净尺寸评估、等效设计波法、梁疲劳强度评估、极限船体梁强度评估) 2006 创建新的 CSR-B 和 CSR-T 部分。 2016 创建新的 CSR-B&T 部分。大幅修订集装箱船的要求。(引入考虑摇晃载荷的要求)
签发“新造船建造阶段证明” 签发 KR 的工艺阶段确认书.................(是/是 □ ,否/否 □ )(如果是,则 KR 的如果是,应遵守本协会的指示)
3.2 非连续扶强材的肘板端部连接 3.2.5 修改如下。 3.2.5 非连续扶强材端部肘板 非连续扶强材端部应设肘板,肘板臂长 bkt ,mm ,按下式计算: (略) 对于类似图 3 中(c)和(d)项的连接,当较小的扶强材与主要支撑构件或舱壁连接时,肘板臂长应不小于 h stf 的 2 倍。图 8(e) 修改如下。 图 8 对称和非对称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