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州大学能源与材料创新研究院,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功能纳米与软材料研究所,苏州 215006,中国 b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马萨诸塞州剑桥 02139,美国 c 苏州大学江苏省先进负碳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123,中国 d 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北京市微纳能源与传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研究所,北京 100083,中国 e 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佐治亚州亚特兰大 30318,美国 f 香港理工大学智能可穿戴系统研究所,香港九龙红磡 999077,中国
100029,中国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中国 3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上海,中国 4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申请人只可透过澳大网上申请系统申请与苏州大学的联合博士课程。申请人须在申请表格中选择指定的联合课程及导师组合。
本期特刊聚焦“储能技术的挑战与可能性”,收录了来自德国伊尔默瑙工业大学、苏州大学、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西湖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9篇综述、1篇研究论文和1篇新闻观点,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伊尔默瑙工业大学雷勇教授题为“高粗糙表面碳纳米纤维薄膜作为锂硫电池有效中间层”的原创研究论文、苏州大学康振辉教授题为“I–III–VI族量子点的光电和光催化特性:传统量子点与新兴量子点之间的桥梁”的评论论文、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志杰教授题为“设计ZnO光电化学行为以实现高效太阳能水分解”的评论论文、舒大军教授题为“应变工程调控光催化材料TiO2表面性质”的评论论文详细介绍了该材料在储能等领域的挑战与可能性。
a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福州 350116,中国。电子邮件:jyhuang@fzu.edu.cn,yklai@fzu.edu.cn b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苏州 215123,中国 c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加利福尼亚州 90095,美国 d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系,香港 999077,中国 e 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加坡 639798 南洋大道 50 号
* 金波庞,jinbo.pang@hotmail.com;ifc_pangjb@ujn.edu.cn;Gianaurelio Cuniberti,gianaurelio.cuniberti@tu-dresden.de 1 山东省高校先进交叉学科研究院(iAIR)生物诊断与治疗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济南大学,山东省济南市 250022,中国 2 PORT 波兰技术发展中心,Łukasiewicz 研究网络,Ul。 Stabłowicka 147, 54‑066 弗罗茨瓦夫,波兰 3 波兰科学院聚合物与碳材料中心,M. Curie ‐ Sklodowskiej 34, 41‑819 扎布热,波兰 4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深圳 518055,中国 5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与微纳米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济南市山大南路 27 号,250100,中国 6 苏州大学能源学院,能源与材料创新研究院,苏州,苏州 215006,中国 7 苏州大学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006,中国 8 波兰科学院聚合物与碳材料中心,M. Curie Sklodowskiej 34, 41‑819 扎布热,波兰 9 复合材料研究所,莱布尼茨固体与材料研究所(IFW Dresden),20 Helmholtz Strasse,01069 Dresden,德国 10 环境技术研究所,VŠB-Ostrava 工业大学,17. Listopadu 15,Ostrava 708 33,捷克共和国 11 材料科学研究所和 Max Bergmann 生物材料中心,德累斯顿先进电子中心,德累斯顿工业大学,01069 Dresden,德国 12 德累斯顿计算材料科学中心,德累斯顿智能材料中心(GCL DCIM),德累斯顿工业大学,01062 Dresden,德国
1低碳技术和设备跨学科研究中心,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荷兰大学,长沙大学41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2 Moe动力机械和工程学的主要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上海jiao jiao tong University,上海何亚大学100094,中华人民共和国4座苏和纳米热流体流动流动技术和能源应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苏州科学技术大学,苏州苏州大学,江苏,江苏215009 215009科学学院生物启发材料与界面科学的主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技术与化学技术研究所,中国人民共和国100190
裴毅于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9年分别获得美国圣巴巴拉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目前是技术副总裁,负责GaN产品设计、前沿GaN技术开发和知识产权战略。他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也是IEEE/CIE的高级会员和电源协会的TPC成员。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微波和毫米波GaN电子设计和建模、GaN电力电子设计和应用以及Ⅲ-N半导体加工技术开发。他是10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的作者或合著者。他还拥有150多项授权专利和专利申请。
1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 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3 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心脏病学分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4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及心血管科学研究所、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放射医学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苏州,5 东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大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国家生物电子学重点实验室、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江苏省生物医学研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6 南通大学神经再生协同创新中心,南通,7 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中国,8 上海工业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