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两个线粒体 DNA 片段和六个核基因,我们确认了在西班牙西南部安达卢西亚(韦尔瓦市)捕获的一条形态中间的蛇,是雌性 Natrix astreptophora 和雄性 N. maura 的 F1 杂交种。这两个亲本物种在 2150 万年前分化,这就是它们的杂交能力惊人的原因。由于 N. astreptophora 的稀有性和西班牙西南部 N. maura 的数量丰富,使得 N. astreptophora 雌性很难找到同种雄性,因此促成了种间交配。面对之前发表的 N. astreptophora 和 N. maura 之间古老基因流动的基因组特征,我们的发现提出了一个问题:偶尔的杂交是否仍有助于这两个深度分化的古老类群之间持续交换遗传信息。
摘要 蛇类是一种独特的渔业产品,因为目测很难区分。只有准确鉴别,才能有效地保护它们。本研究旨在确定来自印度尼西亚巴纽旺宜和沙特阿拉伯吉赞的蛇类的形态和分子特征。形态学鉴定采用计数和形态测量分析,分子鉴定采用 COI 基因分析。本研究中采用形态学分析来识别蛇类,例如 S. tumbil(沙特阿拉伯吉赞)和 S. micropectoralis(印度尼西亚巴纽旺宜)。S. tumbil 在侧线和上尾鳍上没有深褐色斑点,而 S. micropectoralis 在这些部位有 6–9 个斑点。S. tumbil 体型较大,肠道为白色,背鳍棘更多,胸鳍可延伸至腹鳍。而 S. micropectoralis 则不同,它的体型较小,肠道呈黑色,背鳍棘少,胸鳍距离腹鳍较远。分子鉴定显示,来自 Jizan 的样品 100% 为 S. tumbil,来自 Banyuwangi 的样品 99.84% 为 S. micropectoralis。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可结合起来进行蛇类鉴定,以避免在今后的研究中出现错误鉴定。关键词:爪哇海,分子,形态学,蛇类,红海引言蛇类是除了 Harpadon、Synodus 和 Trachinocephalus 之外的 Synodontidae 科的一个属[1]。这种鱼可以在印度-西太平洋大陆架找到[2]。蛇类身体形态细长圆形,头部形状像蜥蜴[3–4]。由于价格便宜、味道好,蛇鲹被广泛食用[5]。即使在伊朗或马来西亚等其他国家,蛇鲹也被制成鱼糜食用[6]。蛇鲹不仅可用于食用,还可用于食品和制药行业[7]。与保护相关的研究对于了解蛇鲹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它们免受人类活动的威胁非常重要。在沙特阿拉伯,过去二十年里,红海沿岸水域的蛇鲹年均捕捞量为 172.45±31.6 吨,并开始出现过度开发
蛇咬伤每年导致 81,000-138,000 人死亡,另有 400,000 人致残,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如果我们想了解蛇咬流行国家威胁不同人群的蛇的多样性,我们必须能够正确识别咬人的蛇。这是改善蛇咬伤流行病学数据、确保在特定国家适当分配抗蛇毒素以及在被流行蛇咬伤时使用这些抗蛇毒素对患者进行特定治疗的关键。然而,蛇的种类繁多,医疗保健提供者缺乏识别它们的专业知识,即受害者将蛇带到医院或拍照。在这里,我们使用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张蛇照片和计算机视觉来开发一个 AI 模型来对蛇进行分类。我们首次展示了 AI 可以准确地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有毒和无毒蛇进行分类,包括来自蛇咬流行国家的相似物种。这项研究为蛇咬流行病学家和医疗保健提供者、爬虫学家和普通公众开发全球、区域或国家蛇类识别支持系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