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数字音频简介 219 8.2 二进制 221 8.3 转换 224 8.4 采样和混叠 224 8.5 采样率的选择 228 8.6 采样时钟抖动 228 8.7 光圈效应 230 8.8 量化 232 8.9 量化误差 234 8.10 抖动简介 238 8.11 重新量化和数字抖动 241 8.12 抖动技术 244 8.12.1 矩形 pdf 抖动 244 8.12.2 三角形 pdf 抖动 246 8.12.3 高斯 pdf 抖动 247 8.13 基本数模转换 247 8.14 基本模数转换 255 8.15 替代转换器 260 8.16 过采样 263 8.17 无噪声整形的过采样 269 8.18 噪声整形 270 8.19 噪声整形 ADC 274 8.20 一位 DAC 277 8.21 一位噪声整形 ADC 279 8.22 二进制补码编码 281 8.23 数字音频中的电平 283 8.24 AES/EBU 接口 285 参考文献 299
8.1 数字音频简介 219 8.2 二进制 221 8.3 转换 224 8.4 采样和混叠 224 8.5 采样率的选择 228 8.6 采样时钟抖动 228 8.7 光圈效应 230 8.8 量化 232 8.9 量化误差 234 8.10 抖动简介 238 8.11 重新量化和数字抖动 241 8.12 抖动技术 244 8.12.1 矩形 pdf 抖动 244 8.12.2 三角形 pdf 抖动 246 8.12.3 高斯 pdf 抖动 247 8.13 基本数模转换 247 8.14 基本模数转换 255 8.15 替代方法转换器 260 8.16 过采样 263 8.17 无噪声整形的过采样 269 8.18 噪声整形 270 8.19 噪声整形 ADC 274 8.20 一位 DAC 277 8.21 一位噪声整形 ADC 279 8.22 二进制补码编码 281 8.23 数字音频中的电平 283 8.24 AES/EBU 接口 285 参考文献 299
8.1 数字音频简介 219 8.2 二进制 221 8.3 转换 224 8.4 采样和混叠 224 8.5 采样率的选择 228 8.6 采样时钟抖动 228 8.7 光圈效应 230 8.8 量化 232 8.9 量化误差 234 8.10 抖动简介 238 8.11 重新量化和数字抖动 241 8.12 抖动技术 244 8.12.1 矩形 pdf 抖动 244 8.12.2 三角形 pdf 抖动 246 8.12.3 高斯 pdf 抖动 247 8.13 基本数模转换 247 8.14 基本模数转换 255 8.15 替代方法转换器 260 8.16 过采样 263 8.17 无噪声整形的过采样 269 8.18 噪声整形 270 8.19 噪声整形 ADC 274 8.20 一位 DAC 277 8.21 一位噪声整形 ADC 279 8.22 二进制补码编码 281 8.23 数字音频中的电平 283 8.24 AES/EBU 接口 285 参考文献 299
°C 摄氏度 AAIB 航空事故调查处 ADIRU 空中数据/惯性参考装置 AEEC 航空公司电子工程委员会 海拔高度 AOC 航空运营商证书 APU 辅助动力装置 ARINC 空中无线电公司 ATA 航空运输协会 ATC 空中交通管制 BCD 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 BITE 内置测试设备 BNR 二进制补码表示法 CB 断路器 CFO 巡航副驾驶 CG 重心 CMC 中央维护计算机 COM 命令处理器 CS 认证规范 CVR 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DIN 离散输入 DITS 数字信息传输系统 DLRB 数据加载路由盒 DMC 显示管理计算机 DOUT 离散输出 DTSB 荷兰运输安全委员会 DU 显示单元 EASA 欧洲航空安全局 ECAM 电子中央飞机监视器 EFIS 电子飞行仪表系统 EIS 电子仪表系统 EW/D 发动机和警告显示器 FAA 联邦航空管理局 FAR 联邦航空条例 FCDC 飞行控制数据集中器 FCMC 燃油控制和监控计算机 FCOM 飞行机组操作手册 FDC燃油数据集中器 FDR 飞行数据记录器 FL 飞行高度 FMGEC 飞行管理指导和
°C 摄氏度 AAIB 航空事故调查处 ADIRU 空中数据/惯性参考装置 AEEC 航空公司电子工程委员会 海拔高度 AOC 航空运营商证书 APU 辅助动力装置 ARINC 空中无线电公司 ATA 航空运输协会 ATC 空中交通管制 BCD 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 BITE 内置测试设备 BNR 二进制补码表示法 CB 断路器 CFO 巡航副驾驶 CG 重心 CMC 中央维护计算机 COM 命令处理器 CS 认证规范 CVR 驾驶舱语音记录器 DIN 离散输入 DITS 数字信息传输系统 DLRB 数据加载路由盒 DMC 显示管理计算机 DOUT 离散输出 DTSB 荷兰运输安全委员会 DU 显示单元 EASA 欧洲航空安全局 ECAM 电子中央飞机监视器 EFIS 电子飞行仪表系统 EIS 电子仪表系统 EW/D 发动机和警告显示器 FAA 联邦航空管理局 FAR 联邦航空条例 FCDC 飞行控制数据集中器 FCMC 燃油控制和监控计算机 FCOM 飞行机组操作手册 FDC 燃油数据集中器 FDR 飞行数据记录器 FL 飞行高度层 FMGEC 飞行管理指导和
每次温度测量转换的数字输出都存储在只读温度寄存器中。TMP112-Q1 器件的温度寄存器配置为 12 位只读寄存器(在配置寄存器中将 EM 位设置为 0;请参阅扩展模式 (EM) 部分),或配置为 13 位只读寄存器(在配置寄存器中将 EM 位设置为 1),用于存储最新转换的输出。必须读取两个字节才能获得数据,如表 8-8 所示。字节 1 是最高有效字节 (MSB),后跟字节 2,即最低有效字节 (LSB)。前 12 位(扩展模式下为 13 位)用于指示温度。如果不需要该信息,则不必读取最低有效字节。温度的数据格式如表 8-2 和表 8-3 所示。一个 LSB 等于 0.0625°C。负数以二进制补码格式表示。上电或复位后,温度寄存器读数为 0°C,直到第一次转换完成。字节 2 的位 D0 表示正常模式(EM 位等于 0)或扩展模式(EM 位等于 1),可用于区分两种温度寄存器数据格式。温度寄存器中未使用的位始终读取 0。
因此,具体而言,如果 M 上不支持任何逻辑运算符,则完整的 k 量子比特逻辑 Pauli 群可在其补码上得到支持。如果擦除 M 中的量子比特是一个可纠正错误,则我们说子集 M 是可纠正的。根据稳定器代码的纠错条件,我们可以说,如果 M 是可纠正的,则任何在 M 上支持的 Pauli 运算符要么与稳定器反向交换,要么包含在稳定器中。相反,如果 M 不可纠正,则存在一个在 M 上支持的非平凡 Pauli 运算符,它与稳定器交换但不包含在稳定器中;也就是说,如果 M 不可纠正,则存在一个在 M 上支持的非平凡逻辑运算符。为了证明清理引理,我们按如下方式进行。我们将阿贝尔化的 n 量子比特泡利群 P 视为二进制域 F 2 上的 (2 n ) 维向量空间,并称如果 P 的相应元素可交换,则向量 x 和 y 是正交的。令 PM 表示 P 的子空间,该子空间由 n 个量子比特的子集 M 支撑。令 S 表示 [[ n, k ]] 量子稳定器代码的稳定器。令 [ T ] 表示子空间 T 的维数。我们可以将 S 表示为 S = SM ⊕ SM c ⊕ S ′ 。(3)
表 1. 参数 最小值典型值最大值 单位 测试条件/注释 温度传感器和 ADC 精度 1 0.0017 ±0.20 2 °CTA = −10°C 至 +85°C, V DD = 3.0 V ±0.25 °CTA = −20°C 至 +105°C, V DD = 2.7 V 至 3.3 V ±0.31 °CTA = −40°C 至 +105°C, V DD = 3.0 V ±0.35 °CTA = −40°C 至 +105°C, V DD = 2.7 V 至 3.3 V ±0.50 °CTA = −40°C 至 +125°C, V DD = 2.7 V 至 3.3 V ±0.50 3 °CTA = −10°C 至 +105°C, V DD = 4.5 V至 5.5 V ±0.66 °CTA = −40°C 至 +125°C,V DD = 4.5 V 至 5.5 V −0.85 °CTA = +150°C,V DD = 4.5 V 至 5.5 V −1.0 °CTA = +150°C,V DD = 2.7 V 至 3.3 V ADC 分辨率 13 位 符号位加上 12 个 ADC 位的二进制补码温度值(上电默认分辨率) 16 位 符号位加上 15 个 ADC 位的二进制补码温度值(配置寄存器中的位 7 = 1) 温度分辨率 13 位 0.0625 °C 13 位分辨率(符号 + 12 位) 16 位 0.0078 °C 16 位分辨率(符号 + 15 位) 温度转换时间 240 ms 连续转换和单次转换模式 快速温度转换时间6 ms 仅在上电时进行第一次转换 1 SPS 转换时间 60 ms 1 SPS 模式的转换时间 温度迟滞4 ±0.002 °C 温度循环 = 25°C 至 125°C 并返回 25°C 重复性5 ±0.015 °CTA = 25°C 漂移6 0.0073 °C 在 150°C 下进行 500 小时压力测试,V DD = 5.0 V DC PSRR 0.1 °C/VTA = 25°C 数字输出(CT、INT),开漏 高输出漏电流,I OH 0.1 5 µA CT 和 INT 引脚上拉至 5.5 V 输出低电压,V OL 0.4 VI OL = 3 mA (5.5 V),I OL = 1 mA (3.3 V) 输出高电压,V OH 0.7 × V DD V 输出电容,C OUT 2 pF 数字输入(DIN、SCLK、CS) 输入电流 ±1 µA V IN = 0 V 至 V DD 输入低电压,V IL 0.4 V 输入高电压,V IH 0.7 × V DD V 引脚电容 5 10 pF 数字输出(DOUT) 输出高电压,V OH V DD − 0.3 VI SOURCE = I SINK = 200 µA 输出低电压,V OL 0.4 VI OL = 200 µA 输出电容,C OUT 50 pF 电源要求 电源电压 2.7 5.5 V 电源电流 转换时的峰值电流,SPI接口无效 3.3 V时 210 265 µA 5.5 V时 250 300 µA 1 SPS电流 1 SPS模式,TA = 25°C 3.3 V 时 46 µA VDD = 3.3 V 5.5 V 时 65 µA VDD = 5.5 V
I 2 C 通信协议 HMC6352 作为从设备通过双线 I 2 C 总线系统进行通信。HMC6352 使用分层协议,接口协议由 I 2 C 总线规范定义,下层命令协议由 Honeywell 定义。数据速率为 I 2 C 总线规范 2.1 中定义的标准模式 100kbps 速率。总线位格式为 8 位数据/地址发送和 1 位确认位。数据字节(有效负载)的格式应为区分大小写的 ASCII 字符或二进制数据(发送给 HMC6352 从设备)和返回的二进制数据。负二进制值将采用二进制补码形式。默认(工厂)HMC6352 7 位从属地址为 42(十六进制)用于写入操作,或 43(十六进制)用于读取操作。HMC6352 串行时钟 (SCL) 和串行数据 (SDA) 线没有内部上拉电阻,并且需要主设备(通常是主机微处理器)和 HMC6352 之间的电阻上拉 (Rp)。建议在标称 3.0 伏电源电压下使用约 10k 欧姆的上拉电阻值。可以使用 I 2 C 总线规范 2.1 中定义的其他值。本总线规范中的 SCL 和 SDA 线可以连接到多台设备。总线可以是单个主设备到多个从设备,也可以是多个主设备配置。所有数据传输均由负责生成时钟信号的主设备发起,数据传输长度为 8 位。所有设备均由 I 2 C 的唯一 7 位地址寻址。每次 8 位传输后,主设备都会生成第 9 个时钟脉冲,并释放 SDA 线。接收设备(寻址的从设备)将拉低 SDA 线以确认 (ACK) 传输成功,或将 SDA 保持为高以否定确认 (NACK)。根据 I 2 C 规范,SDA 线中的所有转换都必须在 SCL 为低时发生。此要求导致 SCL 为高时与 SDA 转换相关的总线上出现两个独特条件。主设备将 SDA 线拉低而 SCL 线为高表示启动 (S) 条件,而停止 (P) 条件是将 SDA 线拉高而 SCL 线为高。I 2 C 协议还允许重启条件,其中主设备发出第二个启动条件而不发出停止条件。所有总线事务都以主设备发出启动序列开始,然后是从设备地址字节。地址字节包含从机地址;高 7 位(bits7-1)和最低有效位(L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