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我们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为基础,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通过量子退火进行素数分解 (PF) 的新方法,其中 8,219,999 = 32,749 × 251 是我们能够分解的最高素数乘积——据我们所知,这是有史以来通过量子设备分解的最大数字。然而,导致我们得到这些结果的一系列退火实验并没有遵循直线路径;相反,它们涉及一个复杂的反复试验过程,充满了失败或部分失败的尝试和回溯,最终只能促使我们找到成功的退火策略。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实验决策背后的原因,并介绍了在构思最终策略之前我们进行的一些尝试,这些策略使我们能够实现结果。这还涉及我们研究的一系列想法、技术和策略,尽管结果证明它们不如前者。我们最终采用的方法,可能会为更专业的 D-Wave 用户和从业者提供见解。具体来说,我们展示了以下见解:(i)不同的初始化技术会影响性能,其中通量偏差在针对局部结构化嵌入时是有效的;(ii)与依赖全局嵌入的问题相比,链强度在局部结构化嵌入中的影响较小;(iii)断链和激发的 CFA 之间存在权衡,这表明基于模块而不是单个量子位的增量退火偏移补救方法。因此,通过分享我们经验的细节,我们旨在提供对量子退火不断发展的前景的见解,并帮助人们访问和有效使用 D-Wave 量子退火器。
近年来量子计算的发展对 RSA 公钥密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RSA 密码系统的安全性从根本上依赖于数论问题的计算难度:素数分解(整数因式分解)。Shor 的量子因式分解算法理论上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答计算问题。本文使用 IBM Qiskit 对 Shor 的 RSA 素数分解量子因式分解算法进行了实验和演示。根据用户时间和成功概率评估了量子程序的性能。结果表明,RSA 公钥中更重要的公共模数 N 提高了因式分解的计算难度,需要更多的量子位才能解决。进一步增强 Shor 的 oracle 函数的实现对于提高成功概率和减少所需的尝试次数至关重要。
未来电网中,预计包括太阳能光伏 (PV) 和风能在内的可变可再生能源 (VRE) 渗透率将大幅提升。这对系统运行和规划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平衡电力需求和供应方面。本文研究了风能和太阳能在电网中的整合性能。使用负荷持续时间曲线、相关性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等定量工具来研究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可变性。分析使用了欧洲电力传输系统运营商网络 (ENTSO-E) 和电力运输网络 (RTE) 的发电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表明,尽管可以从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中获得大量宝贵的能源,但这些能源不能用作基载电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全年约有 50% 的时间可用。另一方面,风力发电量在一年中有几次可以达到非常小的几兆瓦的量级。此外,风能与远距离(甚至超过 3000 公里)的风力发电呈正相关,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内聚集风力发电机组可能无法保证风力发电的持续供应。尽管如此,只要实施储能、限电和需求响应等间歇性缓解措施,这些能源仍然可以大量整合到电网中。
本文认为密码学是一个关键的起点,因为它可能是有限范围的量子计算机的任务,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本文调查了量子计算机对加密的风险以及解决问题的适用政策和法律手段。正如本文所示,立法者必须重新评估量子制度加密产品出口的法规。例如,当前的出口法规侧重于比特长度——而量子密码学直接破坏了这一点。此外,当前的控制措施阻止了实体产品的传播,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经典计算,尤其是量子计算,都在“云端”进行。最后,在保护性治理的背景下,需要制定政策,以促进后量子加密在关键行业的部署。在密码学领域之外,许多这些建议将
片上电感是射频集成电路 (RFIC) 中的重要无源器件 [1]。利用硅通孔 (TSV) 的 3-D 封装技术开创了片上电感、电容、滤波器等无源元件的实现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与传统的 2-D 电感相比,基于 TSV 的 3-D 电感具有电感密度高、体积小的优势 [20、21、22、23、24]。一些研究主要针对基于 TSV 的电感的直流电感建模。基于 3-D 全波仿真获得的 Y 参数,提出了经验近似表达式 [25, 26]。但它很耗时并且在物理上不严谨。[27] 提出了一种基于 TSV 的螺旋电感直流电感的解析模型,该模型据称很简单,但用该模型确定电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它需要至少 4 N + 2 C 2 N + 1 次计算才能获得 N 匝电感的电感,其中 C 2 N 表示组合,它取决于电感匝数。此外,据我们所知,尚无关于基于 TSV 的螺旋电感的交流电感和品质因数的解析模型的报道。在本文中,提出了基于 TSV 的螺旋电感的直流电感公式。基于该公式及等效电路模型,建立了TSV基螺旋电感的交流电感及品质因数的分析模型
摘要 ─ 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结构的嵌套互补开口环谐振器 (CSRR)。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高的品质因数 (Q 因子),同时将复介电常数的误差检测降至最低。传感器在 3.37GHz 谐振频率下工作,并通过 ANSYS HFSS 软件进行仿真。随后,在传感器上放置了多个被测材料 (MUT),制造并测试了设计的传感器。结果实现了 464 的高空载 Q 因子。理论、模拟和测量的误差检测参数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低于 13.2% 的实部介电常数和 2.3% 的损耗角正切。所提出的传感器在食品工业、生物传感和制药工业应用中非常有用。
摘要 — 本文介绍了一种宽调谐范围双模毫米波 (mm-wave) 压控振荡器 (VCO),该振荡器采用了基于高品质因数 (Q) 变压器的可变电感器。通过构建高 Q 固定电容器变压器负载与无损开关结构串联,提出了一种具有两个不同值的高 Q 开关电感器,该无损开关结构不会像通过改变电容器上的信号模式那样给 LC 谐振回路增加任何损耗。通过为每种模式选择合适的中心频率和足够的频率重叠,可以设计宽频率调谐范围 (FTR) 毫米波 VCO。它提供了几乎两倍的调谐范围,同时保持相位噪声 (PN) 与使用两个独立电感器设计的双模 VCO 几乎相同。该 VCO 采用 65 nm CMOS 工艺制造,在 64.88 至 81.6 GHz 范围内测得的 FTR 为 22.8%。测量的 10 MHz 偏移处的峰值 PN 为 -114.63 dBc/Hz,最佳 FOM 和 FOM T 的最大和最小对应值分别为 -173.9 至 -181.84 dB 和 -181.07 至 -189 dB。VCO 核心在 1 V 电源下消耗 10.2 mA 电流,占用面积为 0.146 × 0.205 mm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