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静息或任务期间的超慢血氧水平依赖性 (BOLD) 信号的一个显着特征是信号变化的准周期时空模式 (QPP),其涉及关键功能网络活动的交替和跨大脑区域的活动传播,并且已知与注意力和唤醒波动有关的超慢神经活动有关。这种持续的全脑活动模式可能会改变对传入刺激的反应,或者通过诱发的神经活动自我改变。为了研究这一点,我们向受试者展示了以 6 Hz 闪烁的棋盘序列。这是一种显著的视觉刺激,已知会在视觉处理区域产生强烈的反应。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刺激序列,一种是系统刺激序列,其中视觉刺激每 20.3 秒出现一次,另一种是随机刺激序列,其中视觉刺激每 14~62.3 秒随机出现一次。出现了三个主要观察结果。首先,两种不同的刺激条件从不同方面影响 QPP 波形;即,系统刺激对其相位有较大影响,而随机刺激对其幅度有较大影响。其次,与随机条件相比,系统条件下的 QPP 更频繁,连续 QPP 之间的间隔明显更短。第三,在两种条件下,对视觉刺激的 BOLD 信号反应在刺激开始时被 QPP 淹没。这些结果为内在模式与刺激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脑电图超慢神经反馈 (EEG ISF-NF) 训练对有效连接的影响,并测试这种有效连接的变化是否与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和残疾变化有关。这涉及一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二次分析。参与者 (n = 60) 随机接受针对膝前扣带皮层 (pgACC)、背侧前扣带皮层和躯体感觉皮层 (dACC + S1)、pgACC*2/dACC + S1 比率的 ISF-NF 或假性 NF。在基线、干预后立即以及一周和一个月的随访中评估静息态脑电图和临床结果。 Kruskal-Wallis 检验表明,在一个月的随访中,从 pgACC 到 S1L 的有效连接在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一周和一个月的随访中,从 S1L 到 pgACC 的变化略有显著差异。Mann-Whitney U 检验表明,与 Sham-NF 组相比,ISF-NF 上调训练 pgACC 组的有效连接显著增加(一个月时 pgACC 到 S1L(p = 0.013),一周时 S1L 到 pgACC(p = 0.008)和一个月的随访(p = 0.016))。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一个月的随访中,从 pgACC 到 S1L 的有效连接变化与疼痛严重程度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ρ = − 0.630,p = 0.038)。 ISF‑NF 训练 pgACC 可以通过影响 pgACC 和 S1L 之间的有效连接来减轻疼痛。
本研究对超低频神经反馈与主动控制条件心率变异性训练进行了正式比较。研究涉及 17 名年龄在 21-50 岁之间、没有神经或精神疾病史但报告了一些生理或心理不适的参与者。在 20 节训练课之前和之后的测试中,通过视觉 Go/NoGo 测试表现和慢 EEG 振荡的频谱功率来监测参与者的进展。在健康状况和视觉 Go/NoGo 测试结果方面,结果显示超低频神经反馈训练优于心率变异性训练。仅在神经反馈队列中观察到超低频范围内振幅的显著升高。关键词:神经反馈;脑电图;超慢 EEG 振荡;心率变异性;超低频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