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职位将涉及量子计算、量子信息、量子通信、量子算法、量子器件等领域的前沿研究。鼓励在量子物理、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量子光学、高频电子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丰富背景的候选人申请跨学科研究领域。
2013 年至今 维也纳大学名誉教授 2004 年至今 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维也纳 IQOQI 高级科学家 2013 年 - 2022 年 奥地利科学院院长 2004 年 - 2013 年 奥地利科学院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维也纳 IQOQI 创始主任 1999 年 - 2013 年 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 1990 年 - 1999 年 因斯布鲁克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 1988 年 - 1989 年 慕尼黑工业大学物理学教授 (Lehrstuhlvertretung) 1983 年 - 1990 年 维也纳工业大学副教授 1981 年 - 1983 年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副教授(访问) 1979 年 - 1983 年 维也纳原子研究所助理教授1972-1979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中子衍射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师从 CG Shull 教授(1994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1972-1979 年在维也纳原子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师从 Helmut Rauch 教授
2019 年至今 全职教授 罗马第三大学理学院,意大利罗马 2017 年至今 副研究员 国家光学研究所,国家研究委员会,意大利佛罗伦萨 2017 - 2019 副教授 罗马第三大学理学院,意大利罗马 2014 – 2017 固定期限研究员 助理教授 罗马第三大学理学院,意大利罗马 2013 – 2014 固定期限系讲师 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 2011 – 2013 英国牛津大学超快量子光学与计量学组“量子光子电路的相干控制”博士后研究员 主任:教授一、A. Walsmley 2008 – 2011 法国帕莱索查尔斯法布里光学研究所 (LCF-IO) 量子光学小组“中观范围内光的量子态操控”博士后研究员。董事: 教授 博士Grangier,R. Tualle-Brouri 教授。2006 – 2008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量子技术实验室“通过测量诱导非线性进行量子计算”博士后研究员。主任:A. G. White 教授。
个人简介:David Vitali 于 1988 年毕业于比萨大学物理学专业,并于 1994 年获得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他曾担任北德克萨斯大学(美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昆士兰大学、布里斯班(澳大利亚)和维也纳大学的客座讲师。自 2015 年起,他担任卡梅里诺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在国际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 193 篇出版物,引用次数超过 10700 次,Hirsch 指数 h = 52(SCOPUS 数据库)。他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理论的许多子领域开展了研究,例如纠缠操控、量子通信和量子密钥分发、量子技术的量子光学实现。 2015 年,他被任命为美国物理学会 APS 会士,表彰他“在腔光力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为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受限传感提供了理想而灵活的环境;提出了控制量子系统退相干的开创性技术。” 2021 年,他被提名为 OPTICA 高级会员,并协调了多个欧洲项目和许多国家项目,这些项目均与量子技术和量子光力学有关。
可扩展量子技术的开发对于量子计算和模拟等应用尤为重要。半导体量子器件在扩大规模和实现集成量子电路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它们还为在技术应用中实现用于电特性的原位量子传感器提供了一个天然平台。近年来,人们为利用单个或少数电子的量子特性开发量子技术做出了巨大努力 [1, 2],主要针对空间上位于物理位置的电子,例如半导体纳米结构中的量子点或掺杂剂。单个电子也可以以受控的方式在这些位置之间移动,通常是通过有效移动量子点限制电位,例如通过表面声波引起的电位 [3] 或通过改变量子点阵列中的栅极电压 [4, 5]。本白皮书介绍了一种迄今为止研究较少的独特硬件资源,可用于潜在的量子优势:以连续自由度的量子态为目标,控制单电子波包的生成、操纵、相互作用和测量。该领域的基础科学基础受到与光子量子光学的类比的启发,并被命名为固态电子量子光学 [6]。探索和扩展电子量子光学在量子计量学中的潜力一直是
1 量子工程技术实验室,布里斯托大学 HH Wills 物理实验室和电气电子工程系,Merchant Venturers 大楼,Woodland Road,布里斯托 BS8 1UB,英国 2 光子学与量子科学研究所,赫瑞瓦特大学,英国 3 ICFO-Institut de Ciencies Fotoniques,巴塞罗那科学技术学院,08860 Castelldefels(巴塞罗那),西班牙 4 光子学和量子光学研究中心,先进材料和传感设备卓越中心,Rud − er Boˇskovi´c 研究所,萨格勒布,克罗地亚 5 维也纳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IQOQI)和维也纳量子科学与技术中心(VCQ),奥地利维也纳 6 国防科技大学高级跨学科研究学院,长沙,410073,中华人民共和国 7 斯洛伐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量子信息研究中心科学院,D ' ubravsk'a Cesta 9,84511 Bratislava,斯洛伐克 ∗ 通信和材料请求应发送至 Siddarth Koduru Joshi。 ∗∗ 任何通信应发送给作者。 8 现在位于:Universit ' e Cˆote d'Azur,CNRS,尼斯物理研究所(INPHYNI),UMR 7010,Parc Valrose,06108 Nice Cedex 2,法国 电子邮件:SK.Joshi@Bristol.ac.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