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ASCVD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脂质紊乱。脂质紊乱和 ASCVD 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这意味着人们仍在寻找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方法。在脂质紊乱患者的管理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血清 LDL-C 浓度。尽管目前有有效的降脂疗法,但一些患者的 ASCVD 风险仍然增加。高水平的血清脂蛋白 (a) (Lp(a)) 是独立于血清 LDL-C 浓度的 ASCVD 危险因素。大约 20% 的欧洲人血清 Lp(a) 水平升高,需要治疗以降低血清 Lp(a) 浓度和 LDL-C。目前可用的降脂药物不足以降低血清 Lp(a) 水平。因此,基于RNA技术的药物,如pelacarsen、olpasiran、SLN360和LY3819469,正在接受临床试验。这些药物在降低血清Lp(a)浓度方面非常有效,并且具有令人满意的安全性,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填补降脂药物库中的一个重要空白。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ASCVD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脂质紊乱。脂质紊乱和 ASCVD 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这意味着人们仍在寻找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方法。在脂质紊乱患者的管理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血清 LDL-C 浓度。尽管目前有有效的降脂疗法,但一些患者的 ASCVD 风险仍然增加。高水平的血清脂蛋白 (a) (Lp(a)) 是独立于血清 LDL-C 浓度的 ASCVD 危险因素。大约 20% 的欧洲人血清 Lp(a) 水平升高,需要治疗以降低血清 Lp(a) 浓度和 LDL-C。目前可用的降脂药物不足以降低血清 Lp(a) 水平。因此,基于RNA技术的药物,如pelacarsen、olpasiran、SLN360和LY3819469,正在接受临床试验。这些药物在降低血清Lp(a)浓度方面非常有效,并且具有令人满意的安全性,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填补降脂药物库中的一个重要空白。
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多是由血脂异常引起的。随着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以及最近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 型 (PCSK9) 抑制剂的出现,所有专业的医生都可以使用各种药物来解决这一主要的病理生理驱动因素。然而,在优化药物治疗降脂策略方面仍存在大量未满足的需求。本文将回顾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和 PCSK9 抑制剂出现后最近推出或仍在开发中的主要降脂药物的相关证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很快将有一系列针对各种机制途径的差异化疗法进入临床医学。了解这些潜在的最新进展和各种即将到来的治疗方案将使医生更容易做出选择,并将导致更加个性化的可用治疗方法的选择。
人们普遍认为脂质对 PC 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至关重要[6],PC 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脂质组学存在显著差异[7, 8]。观察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改善 PC 患者的生存率[9–11],但也存在非统计关联[12, 13],结果并不一致。他汀类药物和新兴脂质调节剂显示出治疗 PC 的潜力,但缺乏有力的证据。观察性研究的偏见以及随机对照试验 (RCT) 确定疗效的耗时、潜在风险和外推性较弱的缺点,尚未能够确定降脂药物靶点与 PC 之间的关联。孟德尔随机化(MR)利用与特定暴露相关的遗传变异来确定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证据水平高,避免了偏倚和反向因果关系,同时比 RCT 更具成本效益且劳动强度更低。此外,近年来,以药物为靶点的孟德尔随机化在潜在药物靶点的识别和疗效预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例如发现脂蛋白脂肪酶(LPL)和 HMG-CoA 还原酶(HMGCR)是治疗或预防偏头痛的潜在药物靶点[14],LPL 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有希望的药物靶点候选者[15],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 型(PCSK9)有关[16]。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的基石。然而,即使在最佳他汀类药物治疗下,仍然存在显著的残留 ASCVD 风险。因此,临床上对能够靶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致病颗粒的新型降脂药物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开发了几种用于治疗血脂异常的药物。Inclisiran 是一种小干扰 RNA,可靶向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 型 (PCSK9),其效果与 PCSK9 单克隆抗体相当。Bempedoic acid 是一种 ATP 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患者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第一个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α 调节剂 Pemafibrate 在第 2 阶段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效益-风险平衡,但大型临床第 3 期试验 (PROMINENT) 最近因后期中期分析无效而停止。高剂量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是一种改良的二十碳五烯酸制剂,显示出心血管益处。Evinacumab 是一种血管生成素样 3 (ANGPTL3) 单克隆抗体,可降低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浆 LDL-C 水平。针对载脂蛋白 C3 (apoC3)、ANGPTL3 和脂蛋白 (a) 的新型反义寡核苷酸已显著降低其靶分子的水平,对相关的血脂异常有益。载脂蛋白 A1 (apoA1) 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可以利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的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但需要确凿的临床证据。在本综述中,我们讨论了这些除他汀类药物之外的新型降脂药物的作用方式和临床结果。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与帕金森病 (PD) 风险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关联,这表明接触他汀类药物可能会提供神经保护 1 - 3 或增加 PD 风险。4,5 然而,这种观察性研究受到限制因果推断的偏差的影响,例如混杂和反向因果关系。在长期随机对照试验中稳健地评估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降脂药物对 PD 预防的潜力将具有挑战性,因此,有必要使用其他研究设计来检查接触降脂药物是否会减轻或增加 PD 风险。遗传变异可用于预测长期药物暴露对疾病风险的影响。蛋白质编码基因附近的变异可以影响蛋白质的产生或功能,其方式类似于药物对相同蛋白质的治疗调节。因此,这些基因的关联可能是可靠的。
广泛认识到,脂质对于PC细胞的增殖和生长至关重要[6],P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的脂质组学存在显着差异[7,8]。观察性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疗法改善了PC患者的存活[9-11],但是,也存在非统计关联[12,13],这些相关性并未显示出一致的结果。汀类药物和新兴的脂质调节剂显示出治疗PC的潜力,但缺乏有力的证据。观察性研究的偏见以及时间耗时,潜在的风险和弱的外推试验(RCT)的外推以确定疗效尚未允许鉴定降低脂质的降低药物靶标与PC之间的关联。Mendelian随机化(MR)使用与特定暴露相关的遗传变异,以确定暴露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高水平的证据避免了偏见和反向因果关系,同时比RCT更具成本效益和劳动力较少。近年来,近年来,以药物为目标的门德利随机化在鉴定潜在药物靶标和预测功效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疾病[15],牛皮癣的发病机理与普罗蛋白转化酶枯草蛋白/Kexin 9型(PCSK9)[16]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影响大中型动脉的疾病,目前是许多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高血清 LDL(低密度脂蛋白)和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而高 HDL(高密度脂蛋白)超过 60 mg/Dl 则具有保护作用。我对有关降脂药物的不同文章进行了文献综述,本综述旨在寻找理想的降脂药物,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是一线抗脂血症药物,具有剂量依赖性副作用,如肌肉疼痛、神经病变、肝功能障碍和横纹肌溶解症。减少他汀类药物剂量、添加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 9 型抑制剂等药物、补充辅酶 Q10 和左旋肉碱是减少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一些方法。未来对于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和LDL达不到目标的患者,角鲨烯合酶抑制剂是最佳选择。我们重点研究了目前已有的降脂药物,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及未来理想的新型降脂药物。理想的降脂药物应能达到目标血脂水平,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较少。
1) 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依洛尤单抗适用于与其他降脂疗法联合治疗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成人和12岁及以上的青少年。 2) 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血脂异常:依沃库单抗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或混合性血脂异常的成年人,作为饮食的辅助手段: □ 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或与他汀类药物和其他降脂疗法联合使用,用于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仍无法达到 LDL-C 目标的患者,或 □ 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脂疗法联合使用,用于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禁忌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 3) 依沃库单抗适用于已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中风或外周动脉疾病)的成年人,通过降低 LDL-C 水平来降低心血管风险,作为纠正其他风险因素的辅助手段: □ 与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无论是否联合其他降脂疗法,或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1],包括Graves病(GD)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AT)。AITD已被列为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而后者进一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2,3]有趣的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脂毒性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风险增加相关。[4,5]此外,Graves眼病(GO)是GD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已被证明与血脂异常有关[6]。降脂药物是治疗血脂异常的主要手段,许多研究证明了它们除了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7,8]基于血脂异常与AITD相互作用的临床相关性,脂质和降脂药物与AITD之间的关联值得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