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有 SLE 或狼疮性肾炎的成人和儿童患者的静脉剂量:前 3 次剂量每 2 周一次,每次 10 mg/kg,之后每 4 周一次。配制、稀释后在 1 小时内静脉输注给药。(2.2)- 考虑预防性输液反应和超敏反应。(2.2)• 患有 SLE 的成人患者的皮下剂量:- 每周一次,每次 200 mg。(2.3)• 患有 SLE 的儿童患者的皮下剂量:- 体重大于或等于 40 kg:每周一次,每次 200 mg。(2.3)- 体重 15 kg 至 40 kg 以下:每 2 周一次,每次 200 mg。 (2.3) • 狼疮性肾炎成人患者的皮下注射剂量:每周一次 -400 毫克(两次 200 毫克注射),共注射 4 次,之后每周一次 200 毫克。 (2.3) • 有关完整的准备和给药信息,请参阅完整处方信息。 (2.2, 2.3)
• 小鼠品系:C57BL/6 和 ApoE KO • 剂量:1 mg/kg • Life Edit LNP • mRNA:fLuc + b-gal 组合 (1:1) • 时间点:静脉注射后 6 小时
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 14 C 标记的微剂量药物。研究概要已获得 FDA 的预先批准。我们内部开发了一种特定的静脉微剂量配方 (100µg),并收集了数据以支持监管提交,该配方涉及 48 小时保质期和减少的 QC 测试要求。静脉注射溶液在给药前一天按照 GMP 制造,并注射给 n=6 名健康志愿者,以获得所需的质量平衡数据。所有样品收集均实时进行质量平衡分析,结果显示回收率 >90%。[3] 案例研究:细胞毒性药物分子 Z 目前处于 II 期试验后期,需要收集质量平衡和代谢数据。由于药物毒性,唯一可行的选择是患者体内给药。我们开发了 CMC、制造和供应计划,以支持针对静脉注射产品的个性化“每个患者”制造流程。静脉注射产品在每次招募患者后实时制造。该 IV 产品制造完成后,按照 7 天的保质期在 5 天内放行 QP 并运送至欧洲专科诊所进行给药。
镇痛药 • 吗啡(1-10 毫克)静脉注射滴定至起效 然后 • 吗啡 PCA 1 毫克推注 5 分钟锁定 如果患者有肾功能不全,可以用芬太尼 10 微克推注 5 分钟锁定代替吗啡 • 常规对乙酰氨基酚(除非有禁忌症) 止吐药 • 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4 毫克昂丹司琼 • 可每 8 小时静脉注射补充 50 毫克环嗪酮和每 8 小时静脉注射 10 毫克甲氧氯普胺 血压控制 静脉治疗 1. 拉贝洛尔(首选) a. 静脉推注以初步控制血压(每隔 2 分钟缓慢静脉推注 10 毫克,每次推注最多 200 毫克)。 b. 并且还开始静脉输液以维持血压控制。i.浓度 5mg/ml(用于 CVC)或 1mg/ml(用于 PVC) ii. 剂量 — 以 15mg/小时开始并滴定至临床效果,但通常为 10-60mg/小时。 2. 尼卡地平(除拉贝洛尔外的第二线药物,或如果有 β 受体阻滞剂禁忌症则为第一线药物) a. 静脉输注(如果外周给药,每 12 小时更换一次静脉输注部位) i. 浓度 25mg 至 250ml(5% 葡萄糖)= 100 微克/毫升 ii. 剂量 — 滴定至临床效果 iii. 以 50ml/小时(5mg/小时)开始。速率可以每 10 分钟增加 25ml/小时,最高可达 150ml/小时(15mg/小时)。 iv. 一旦达到目标血压,逐渐减少剂量,通常维持剂量为 2-4mg/小时
• 液体管理是一个促进正确管理静脉 (IV) 液体和药物的过程,目的是减少液体超负荷、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不良事件 1 • 重症监护病房 (ICU) 中的液体超负荷与死亡率增加有关,并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2 • 液体包括复苏液、维持液和“隐藏液体”,是 ICU 中最常用的处方药 1 • 隐藏液体的例子有血液制品、冲洗液和 IV 药物 1 • 文献显示,IV 药物占 ICU 入院第一天总液体摄入量的 61%,占前七天总液体摄入量的 40% 3 • 但是,对显著影响液体状态的 IV 药物进行分类的数据有限
图2:在心脏再生中用作治疗的干细胞的示意图与其他材料的共同给药,这些材料有助于有助于粘附,保留和增殖。可以静脉注射干细胞,或直接通过Ambyo-
由于抗体-疫苗相互作用,减毒活疫苗和输血产品之间需要适当的间隔,以获得最佳的疫苗接种反应。所需的时间间隔取决于输血产品以及剂量(对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应仅在有适当的设备和人员持续监测心肺功能,并在有适合年龄和体型的复苏设施的情况下实施复苏程序的情况下使用,因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可能会抑制心肌收缩力并导致呼吸暂停。偶尔会发生严重的心肺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包括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和/或心脏骤停。此类危及生命的事件更可能发生在 60 岁以上的成年人、已有呼吸功能不全或心脏功能受损的人以及心血管不稳定的儿科患者身上,尤其是在注射过快或剂量过大的情况下。
摘要 目的: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具有显著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己酮可可碱对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中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20只体重3000 – 3500 g的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4组。第1组动物作为对照组。第2组动物仅静脉注射己酮可可碱,间隔12小时3次。第3组动物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不进行任何注射。第4组动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发后12、24和36小时静脉注射己酮可可碱(6 mg / kg),共3次。所有动物在第48小时处死并取出基底动脉。使用Spot for Windows 4.1版测量基底动脉血管直径、管壁厚度和管腔截面积。使用方差分析和Kruskall - Wallis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4组的平均基底动脉管腔截面积和管腔直径显著高于第3组(p < 0.05)。第3组的基底动脉管壁厚度高于其他组,这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己酮可可碱可显著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