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新的虚拟和全球空间中。计算机和电子设备(智能手机)使我们保持在线,沉浸在网络空间中,处于一个万物相连的网络中。日益超现实的世界意味着我们的感知如何依赖于模拟。鲍德里亚说,整个系统被不确定性所淹没,现实被模拟的超现实所吸收。超现实和模拟取代了现实本身,看起来比现实更真实。我们必须反思虚拟是什么,它的影响或后果是什么,因为每一种新的电子媒介或数字设备都会带来新的程序、行为和存在方式。本研究采用理论和概念方法,目的是:a) 了解虚拟及其影响的含义,b) 将重塑和重构文化和社会互动模式的超现实的普通体验问题化。虚拟不仅仅是鲍德里亚所定义的幻觉。虚拟为我们思考。在不久的过去,情况恰恰相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已经使我们习惯了虚拟媒体化,现在我们毫无区别地将其视为真实,更喜欢虚幻的无限力量及其效果,而不是真实的局限性。
摘要 本文旨在阐明脑机接口对我们理解主观性影响的具体方面。脑机接口是人类机器人化的一个阶段。脑机接口领域的一些项目旨在实现自愿心灵感应——无需符号中介的交流。自愿心灵感应是指在奇点内传递信息的潜在方式之一。因此,自愿心灵感应是奇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奇点或人机共生与母子合一有相似之处。因此,心理动力学视角可能被认为有助于思考人机共生。发展心理动力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斯拉沃热·齐泽克和让·鲍德里亚的见解相结合,为观察人机共生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本文声称,如果自愿心灵感应成为另一种交流方式,它将有可能消灭主观性,使其变得精神分裂。同时,我们通过成瘾的棱镜来审视逃离内心世界的可能性。
在数字时代,身份的概念以挑战对自我的长期哲学假设的方式发展。不再具有固定或连续的,身份变得分散,由人们为响应不断扩展的数字宇宙而制作的多个数字角色塑造。现在,没有一种固定自我在整个时空和时间上保持恒定的感觉。自我和身份可以看作是赫拉克利特的范围,总是处于成为存在状态的状态。真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现在的超现实体验通常比实际事件更重要。本综述深入研究了自我和数字表示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了鲍德里亚德(Baudrillard)的超现实和佛教无常概念等传统理论如何有助于解释这一转变。它研究了数字模拟的含义,尤其是在数字永生的背景下,这引发了有关意识,存在和存在本质的深刻问题。在一个化身,社交媒体概况和虚拟现实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自我掩盖了现实与模拟之间的不确定地形。这项研究是对数字碎片化时代身份,意识和人类经验不断发展的本质的探索,重点是现代,数字化世界中自我的哲学和心理方面。
柏拉图文集,《理想国》,第七卷和第十卷;蒂迈欧;克里底亚 亚里士多德,《天论》 卢克莱修,《自然论》 普罗提诺,《第 47 篇论文》(《九章集》 III、2) 奥古斯丁,《忏悔录》,第 XI 和 XII 卷;上帝之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伽利略,《关于世界两大体系的对话》笛卡尔,《方法论》;世界;形而上学沉思,I-III;哲学原理帕斯卡的思想丰特奈尔的《关于多元世界的对话》莱布尼茨的《人类理解新论》;神正论论文集孟德斯鸠,《论法律精神》达朗贝尔,《对霍尔巴赫百科全书的初步论述》,《自然体系或物质世界和道德世界法则》[1770] 卢梭,《论天意》;论语言的起源[1781]康德,历史小品文; 《判断力批判》[1790],第 3 部分二世;法律学说 [1795] 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图景大纲》 [1794]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19] 黑格尔,《法哲学》,第 197 部分。三、历史哲学讲座 [1822-1830] 查尔斯·达尔文,《小猎犬号航行记》 [1839] 卡尔·马克思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偶像的黄昏 皮埃尔·迪昂,《拯救现象》:关于物理理论概念的论文 卡尔·雅斯贝斯,《世界概念心理学》[1919]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192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1930 ] ] 保罗·瓦莱里,《当代世界观》[1931] 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1907];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源泉[1932] Alfred North Whitehead,科学与现代世界;观念的历险记[1933] 埃德蒙德·胡塞尔,地球不动[1934];欧洲科学的危机 [1935]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我如何看待世界》 [1934] 马丁·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2004] Pierre Legendre,西方人看不到的西方 [2004] François Jullien,关于普遍性、统一性、共同性和文化间对话 [2008] Roger- Pol Droit (dir),来自其他地方的哲学,t。 I 和 II [2009] Patrick Boucheron,为了世界历史 [2013] Mireille Delmas-Marty,抵制、赋权、预测或如何人性化全球化 [2013] Edgard Morin,世界将走向何方?[2007];全球思考:人类及其宇宙 [2015] Jean Audouze 等人,马赛克世界——星星、城市、生物和机器人 [2015]世界-有限-孤独 [1929-1930];走不到尽头的道路:“世界观”时代[1938]雷蒙德·鲁耶,《乌托邦与乌托邦》[1950]阿尔贝·加缪,《西西弗斯神话》[1942];人类的未来[1946];悲剧的未来 [1955] 皮埃尔·特伊哈德·德·夏尔丹,《人的现象》 [1955]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悲伤的热带》 [1955] 亚历山大·柯瓦雷,《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 [1957]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 1951年《人的状况》[1958];文化危机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1944]; 《符号》[1960]:“无处不在,又无处可寻” 雅克·埃吕尔,《技术人员系统》[1977] 汉斯·约纳斯,《责任原则》[1979] 让·鲍德里亚,《拟像与仿真》[1981] 埃坦布勒,《中国欧洲》[1888-1889] 雷米·布拉格,《亚里士多德》以及世界的问题;欧洲,罗马路;世界的智慧[1999] Jean-Luc Nancy,世界的创造或全球化[2002];世界的意义 [2003] 菲利普·尼莫,什么是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