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 (TB)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是全球单一感染病原体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还可能导致临床慢性感染,称为潜伏性结核感染 (LTBI)。与目前有限的治疗方法相比,几种亚单位疫苗表现出免疫治疗效果,并被纳入临床试验。在本研究中,Ag85B 亚单位疫苗与新型粘膜佐剂 c-di-AMP (Ag85B:c-di-AMP) 经鼻腔内注射给持续性结核分枝杆菌 H37Ra 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也表现出 LTBI 的无症状特征。与Ag85B免疫相比,Ag85B:c-di-AMP疫苗接种诱导了更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显著更高的CD4 + T细胞募集,增强了肺中Th1/Th2/Th17谱反应,减轻了肺病理损害,并降低了小鼠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负荷。总之,Ag85B:c-di-AMP黏膜途径免疫对持续性结核分枝杆菌H37Ra感染具有免疫治疗作用,而c-di-AMP作为一种有希望的潜在黏膜佐剂,可进一步用于持续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以及LTBI的治疗或预防疫苗策略。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相应食管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典型症状为烧心、反流、胸痛,还可引起慢性咳嗽、哮喘、吸入性肺炎、咽炎等食管外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GERD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为10%~20%,在亚洲为5.2%~18.3%(Jung,2011)。根据内镜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食管炎(RE)和Barrett食管(BE)三种类型。传统观点认为GERD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胃酸或十二指肠胆汁反流刺激食管黏膜产生的化学性损伤所致,随着病情进展,病变逐渐累及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但大多数GERD患者在内镜下并无黏膜损伤,提示可能存在其他致病过程(Boeckxstaens et al., 2014; D'Souza et al., 2021; Sharma and Yadlapati, 2021)。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在胃肠道疾病(包括食管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Gorkiewicz and Moschen, 2018; Dicks, 2022)。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稳定性、弹性和对生理、病理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性使其成为许多疾病的有用生物标志物、诊断工具或治疗靶点(Magnusdottir et al., 2017; von Frieling et al., 2018)。虽然对GERD患者菌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食管和胃内的微生物。研究表明,正常人食管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中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组成(Hunt and Yaghoobi,2017;Deshpande et al., 2018)。然而,研究发现GERD患者食管内以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梭杆菌门中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和微量需氧菌为主(Yang et al.,2009;Yu et al.,2019)。此外,慢性炎症已被证明在多种胃肠道疾病(如BE和食管癌)的发展中发挥作用,而慢性炎症引起的肠道菌群变化则进一步加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Ghoshal et al.,2012)。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通过诱导NF-κB的表达来促进组织炎症。在动物模型中,高脂饮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上调炎症信号通路中的 IL-8/CXCL1 来促进 BE 进展为食管癌(Munch et al., 2019),证实了肠道菌群在疾病进展中的作用。GERD 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仍在很大程度上未知,并且已经证明肠道菌群通过将宿主营养物质转化为
摘要:研究弓形虫裂解物 (TLA exo) 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衍生外泌体与霍乱毒素混合作为佐剂,在通过两种黏膜途径 (眼部和鼻内) 免疫的小鼠中的免疫原性。BALB/c 小鼠每隔 2 周注射 3 次 TLA exo 疫苗,并测量血清中的 IgG 水平以及泪液、唾液、粪便和阴道洗液中的 IgA 水平。为观察弓形虫特异性 B1 基因的表达,用 TLA exo 或 PBS exo (未用 TLA 刺激) 免疫感染 ME49 弓形虫囊肿的小鼠,并检查其脑组织。与仅用 PBS 处理的小鼠相比,通过鼻内途径接种的小鼠引起的体液和黏膜免疫反应明显更高。此外,与 PBS 对照组相比,通过眼部途径(滴眼液)接种的小鼠血清中弓形虫特异性 IgG 和泪液和粪便中的 IgA 含量明显更高。TLA exo 疫苗接种小鼠的 B1 基因表达明显低于 PBS 或 PBS exo 疫苗接种小鼠。这些结果表明,用 TLA exo 疫苗对小鼠进行眼部免疫有可能刺激全身或局部抗体反应。这项研究还强调了滴眼液疫苗作为弓形虫鼻腔疫苗替代品的优势。
气管腺样囊性癌最常见于 40 至 50 岁年龄段 [5–7]。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2 至 4 倍,主要发病于 60 至 70 岁年龄段 [2, 5–7]。该肿瘤的病因不明,与鳞状细胞癌不同,它与吸烟无关 [5, 6, 8]。该肿瘤起源于气管黏膜下膜的小涎腺和浆液腺,ACC 的形态学特征与原发性涎腺肿瘤相符 [9]。从宏观上看,ACC 常常生长为外生性肿瘤,导致气管管腔变窄 [2]。形态学表现为特征性,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导管细胞,胞浆稀少,角核深染,细胞角蛋白 (CK7) 染色阳性;扁平肌上皮细胞,肌上皮标志物 (p63、SMA、钙调蛋白) 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突出的双相外观对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细胞形成筛状、管状和实体图案 [10]。实体区域的百分比决定了组织学分化程度。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 MYB 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阳性结果表明 ACC 特有的 MYB 基因易位,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 (FISH) 确认 [11, 12]。ACC 的特征是黏膜下和神经周围扩散 [13]。在诊断时,仅约 10% 的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2]。尽管ACC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但在某些情况下,其病程可能更具侵袭性,具有局部侵袭和转移的趋势。此外,即使经过很长的无病期,也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复发[2,5]。
气道炎症是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细胞类型(例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ILC2 细胞)和介质(例如组胺、二十烷酸、白三烯、细胞因子)参与气道炎症。使用 tezepelumab-ekko 阻断 TSLP 可减少与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和细胞因子,包括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气道黏膜下嗜酸性粒细胞、IgE、FeNO、IL-5 和 IL-13;然而,tezepelumab-ekko 在哮喘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导致黏膜组织抗菌肽和免疫球蛋白A减少、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尿路黏膜屏障变薄以及正常微生物群改变,从而影响泌尿生殖系统黏膜免疫,这些因素共同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1,2 2 绝经后人群的泌尿道感染诊断需要考虑症状和培养结果。如果培养结果为阳性,而没有排尿困难、尿急、疼痛或发热,则称为无症状菌尿。这种疾病在绝经后人群中很常见,不需要治疗。如果尿频或排尿困难而没有培养结果为阳性,可能提示更年期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征,这种疾病影响到高达84%的绝经期人群。对于老年人,如果没有泌尿系统症状或全身感染体征,而出现谵妄或嗜睡症状且培养结果为阳性,则不能认定为泌尿道感染;需要进一步评估。 2,3 3 治疗通常应包括短期窄谱抗生素治疗。呋喃妥因(速释剂 50 mg,每日 4 次,或缓释剂 100 mg,每日 2 次)连续 5 天是无并发症尿路感染的一线治疗;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800 mg/160 mg,每日 2 次),连续 3 天或磷霉素 1 剂(3 g)是替代方案。不应进行治愈测试和通过常规尿培养进行定期监测。每次出现症状时都应进行尿液分析和尿液培养。4 4 可使用多种药物策略预防复发性尿路感染。阴道雌激素通过改善粘膜厚度、免疫功能和阴道菌群来减少复发,应予以推荐。每日低剂量抗生素可减少尿路感染的频率;但是,应该权衡其益处和副作用的风险。单剂量预防(呋喃妥因 100 毫克、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 800 毫克/160 毫克或头孢氨苄 250 毫克)适用于性交后尿路感染。马尿素(1 克,每天两次)在肾脏中代谢为甲醛,其效果并不逊于每日服用抗生素。2,4 应试验 3-12 个月;继续使用抗生素超过 1 年没有证据支持。5 非处方产品和预防尿路感染的行为建议缺乏有力证据 酸化尿液的蔓越莓产品、益生菌和 D-甘露糖(一种与大肠杆菌结合的天然糖)的效果不一。2,4 建议经常排尿、从前向后擦拭或穿棉质内衣可能没有任何好处。2,5
引言: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及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性肠病(IBD)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前期我们合成了两条特异性与CCR5第一和第二个胞外环(分别为ECL1和ECL2)结合的多肽(GH肽和HY肽),并初步发现这两条肽对结肠炎有抑制作用。但这两条肽调控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CCR5结合肽在大鼠结肠炎中的作用及机制。材料与方法:用5%TNBS诱导实验性结肠炎。CCR5拮抗肽每天静脉注射一次,持续一周。通过组织学观察、实时定量PCR、Western印迹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观察CCR5结合肽对炎症细胞浸润和NF- 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给予GH和HY肽可减轻实验性结肠炎黏膜损伤,减少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p < 0.05)。给予GH和HY肽后,NF- κ B相关基因p105、p100、IKK和TNF- α的表达降低(p < 0.01),TNF- α的蛋白水平以及IKK、I κ B α和p65的磷酸化也受到抑制。此外,CCR5拮抗肽可抑制p65的核转位。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炎症细胞的浸润与NF- κ B通路有显著相关性。结论:CCR5的ECL1和ECL2特异性结合拮抗肽通过调控NF- κ B信号通路抑制TNBS诱导的Sprague-Dawley大鼠结肠炎结肠黏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
结直肠癌 (CRC) 是全球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 [1]。通过结肠镜检查发现和切除癌前病变可有效降低 CRC 的死亡率 [2]。然而,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22% 的结肠直肠腺瘤在筛查结肠镜检查中被漏诊,而这些漏诊的病变是大多数间期 CRC 的病因 [3]。导致腺瘤漏诊的主要独立问题有两个:1) 未能识别息肉(认知限制);2) 存在盲点(技术缺陷)[4]。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检测 (CADe) 和计算机辅助质量改进 (CAQ) 系统的发展使得腺瘤检出率 (ADR) 得到提高;CADe 旨在增强认知性能,而 CAQ 旨在避免技术缺陷 [5 – 9]。尽管这些技术在改善ADR方面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但现有证据也揭示了这两种技术的缺陷[7,10]。即使病变在视野内,由于人类认知的限制,它们也可能被遗漏[11]。例如,视野内的息肉可能由于不显眼、仅短暂可见或出现在屏幕边缘而被忽视[12]。基于深度学习的CADe系统可以通过在内窥镜监视器上实时显示识别癌前息肉的视觉警报来改善ADR[5-7,13]。然而,尽管CADe有效,但先前的一项随机研究报告称,CADe辅助结肠镜检查中腺瘤的漏诊率高达18%[7]。同样,非可视化是漏诊的主要原因,因为病变可能在结肠镜检查期间隐藏在褶皱或碎片后面。此类不可见病变可通过细致的黏膜检查技术更好地暴露,而细致的黏膜检查技术需要稳定且缓慢的撤出速度。快速撤出是导致结肠镜检查盲点的重要技术故障[14]。计算相似度为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小气道阻塞等,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炎症、过多的黏液分泌及支气管黏膜上皮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病理基础。COPD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日益上升,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本文对COPD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阐明最新靶向药物对COPD的作用及机制,重点研究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炎症小体(NLRP3炎症小体)。NLRP3可促进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产生,NLRP3是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迁移聚集及氧化应激产生的重要因素。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可间接阻断IL-1β和IL-18的炎症作用,有望成为COPD治疗的理想靶点。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靶向药物,NLRP3
短核苷酸序列(如 miRNA 和 siRNA)在口腔生物群落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miRNA 是一小类非编码 RNA,可调节基因表达以有效调控转录后。相反,siRNA 是 21 – 25 个核苷酸的 dsRNA,通过抑制 mRNA 实现同源依赖性基因沉默,在转录后损害基因功能。本综述重点介绍了 miRNA 在口腔生物群落中的应用,包括口腔癌、牙种植体、牙周病、牙龈成纤维细胞、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牙髓和口腔苔藓样病。此外,我们还讨论了 siRNA 在上述疾病中的应用,以及 miRNA 和 siRNA 对牙科疾病的各种途径和分子效应物的影响。阐明了 miRNA 和 siRNA 治疗后分子效应物的上调和下调及其对临床环境的影响。因此,上述有关 miRNA 和 siRNA 应用的细节将为学者们提供一个新途径,不仅可以缓解牙科领域的长期问题,还可以开发新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