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标志性的水晶宫在一场毁灭性的大火中被夷为平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三年,也就是 1936 年的今天,一场大火标志着大英帝国全球霸权的象征性终结

来源:《航空与航天杂志》
1854 年左右的水晶宫景观,当时该建筑已搬迁至伦敦南部的西德纳姆。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1854 年左右的水晶宫景观,当时该建筑已搬迁至伦敦南部的西德纳姆。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1936 年 11 月 30 日晚上,数千名伦敦居民涌向英国首都东南部的西德纳姆山,目睹了一场熊熊大火。标志性的水晶宫被烧成了灰烬。

西德纳姆山 水晶宫

目睹这场大火的人数“比英国以往任何一场火灾都要多”,大火规模如此之大,以至于“天空中的光芒在十个郡和 80 英里外的高处都可以看到”,《每日电讯报》第二天报道。“穿越英吉利海峡的客机飞行员看到了这道光芒。”

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

半小时内,整个建筑——约 25 英亩的铸铁和玻璃——被点燃,整个晚上,它被烧毁,昔日的宏伟景象荡然无存。

半小时

当时,各大报纸都报道了在火灾中烧毁的价值 9,000 英镑的风琴和电视创新者约翰·贝尔德的研究实验室。虽然没有人死亡,但目睹水晶宫倒塌的人群也见证了这座建筑的毁灭,这座宫殿在 85 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帝国和工业的象征。

专注 电视创新者
1936 年 11 月 30 日水晶宫起火 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1936 年 11 月 30 日水晶宫起火 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海德公园 1851 年万国工业博览会 活动 包括 柯尔特手枪 维多利亚时代 榆树 移动 重建 鲜花 全国禁酒联盟 大管风琴 公共 西洋镜 通过 Wikimedia Commons 进入公共领域 平均 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