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了拟南芥中光诱导的种子发芽的分子机制

由中国科学院南部植物园的Liu Xuncheng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在《植物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促进植物中的光引起的种子发芽的途径发明了新的启示。这些发现确定了拟南芥中诺克斯型转录因子BP/KNAT1的积极调节作用,并描绘了其与光感应蛋白和激素代谢的相互作用。

来源:英国物理学家网首页
提出了在光引发的种子发芽中phyb-bp-nced6/9级联的工作模型。学分:工厂通讯(2025)。 doi:10.1016/j.xplc.2025.101517
植物通信

由中国科学院南部植物园的Liu Xuncheng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在《植物通讯》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促进植物中的光引起的种子发芽的途径发明了新的启示。这些发现确定了拟南芥中诺克斯型转录因子BP/KNAT1的积极调节作用,并描绘了其与光感应蛋白和激素代谢的相互作用。

研究

种子发芽标志着被子植生命周期的第一步,其精确控制对于种子在最佳环境条件下发芽至关重要。在外部提示中,光作为关键调节剂脱颖而出,被包括植物色素,加密染色体,照相蛋白和UVR8在内的专门光感受器检测到。其中,植物色素B(Phyb)(一种红色和远红色光的受体)在促进光触发的发芽中扮演着主导的作用。

植物色素介导的发芽依赖于光信号与脱甲酸(ABA,一种抑制激素的ABA)和Gibberellin(GA,一种发芽激素)的信号通路的协调。连接光,PHYB和ABA代谢的确切分子机制长期以来尚不清楚。

为了解决这一差距,该团队首先将BP/KNAT1定位为光诱导的发芽途径的新成分。在“ Phyb-on”条件下的实验表明,与野生型种子相比,BP基因中具有突变的拟南芥种子的发芽率明显降低。相反,在轻度处理后设计为过表达BP的种子表现出明显更高的发芽率。

遗传分析 种子发芽 基因表达 更多信息: doi:10.1016/j.xplc.2025.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