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教堂、塔克·卡尔森和后后现代建筑

我们的校园围绕着一座大教堂而建。在神圣空间的背景下,我们今天处于什么位置?文章《纪念教堂、塔克·卡尔森和后后现代建筑》首次出现在《斯坦福日报》上。

来源:斯坦福大学日报

我们的校园围绕着一座大教堂而建。走下茂盛的棕榈树丛,漫步在长满青草的椭圆形场地上,爬上砂岩台阶。漫步经过令人绝望的雕像、骄傲的柱子和倾斜的粘土屋顶。建筑迫使你向前走。你再往前走一点,再上一个台阶,越过方格瓷砖和历史匾额,直到最后,你到达了。对称性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每条路都通向这个美丽的地方。世界呼唤你来这里忏悔、传道、作证。进入纪念教堂。

我第一次走进教堂时,看到了描绘圣经传说和寓言的彩色玻璃和马赛克瓷砖。随着古典印度舞者踏上讲台,地面震动;他们的钟声响得足够响亮,唤醒了头顶上哭泣的天使。在耶稣受难像下面,我向浸信会的朋友解释了排灯节。亚当和夏娃凝视着舞台上的奇观。几个小时前,在举行天主教弥撒的同一个舞台上,Saris 伴随着 Ed Sheeran 和 Jason Derulo 的歌曲旋转。蜡烛仍然点燃着。印度教、基督教、印度传统和西方现代性以难以辨认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教会陷入了美国式的融合。

那天晚上没有人听到管风琴的声音。如果他们听到了,他们可能会把我们赶出去。排灯节结束几个小时后,我的指尖让空气穿过比我的腰还粗的管道。蜡烛熄灭了。一盏枝形吊灯在黑暗中闪烁着。高处通常会让世界看起来很小。想象一下从摩天大楼上看到的世界——蚂蚁般的汽车、长方形的田野、狭窄的河流和可怜的高速公路。但当我坐在巨大的管风琴后面,高高地矗立在祭坛上时,纪念教堂感觉更大了。也许这就是意图:摩天大楼让我们远离人性,但教堂让我们更接近神性。大教堂激发敬畏之心,我们爬得越高,感觉就越接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