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型设计的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旨在增强测试的功能,使其与传统建筑设计项目中进行的原型设计区分开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参考案例,使设计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目前在建筑设计中使用的数字模型和物理模型。此外,还探讨了数字模型和物理模型的互补作用和影响。智能建筑围护结构(SBE)是建筑设计中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需要创新的设计流程,包括测试和风险管理。考虑到该主题的基于概念原型的模型应用于设计工作室(大学教育环境)。设计 SBE 并不难构思,但使用传统设计方法“实施”却是不可能的。实施 SBE 需要利用尖端技术和智能材料,在建筑设计阶段加强创意的有效性并提高其责任感。设计方法使设计师(以学生为代表)能够使用数字模型(参数化设计、模拟、BIM)和物理模型来应用材料和制造方法,而不是代表被认为是简单科幻的虚荣形象。
正如《空中交通管理总体规划》(SESAR,2015 年)中所述,重大变化将影响未来欧洲空中交通的处理方式。而在 20 年内,空中交通量应该会翻一番,同时地面和空中的延误应该会减少 30%。总体安全性也应该得到改善。与使用标准航路不同,实施 4D 航迹将确保航班“尽可能长时间地沿着几乎不受限制的最佳航迹飞行 [...] 以非常准确地满足指定点的到达时间”(SKYbrary,2017a)。为了能够处理这些创新,空中交通管制员 (ATCO) 需要适当的工具,尤其是用于可视化 4D 航迹的工具。开发安全关键工作环境领域的软件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操作错误可能会导致致命事故。有必要尽可能密切地与用户组合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开发出有机会被这些专家用户接受的解决方案。在研究项目 VAST(虚拟空域和塔台)中,将探索可视化和声音化复杂空中交通场景的新概念。该团队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流程(Nor-man,2013),并开发了三个低保真原型,以便尽早与 ATCO 一起对其进行评估
除非特殊情况,出版商将在互联网上保留本文档(或其可能的替代品),自出版之日起保留 25 年。文档的在线可用性意味着永久允许任何人阅读、下载或打印单份副本供自己使用,并将其不加修改地用于非商业研究和教育目的。后续版权转让不能撤销此许可。文档的所有其他用途均需征得版权所有者的同意。出版商已采取技术和行政措施来确保真实性、安全性和可访问性。根据知识产权法,作者有权在其作品被访问时被提及,如上所述,并受到保护以防止侵权。有关林雪平大学电子出版社及其出版程序和文档完整性保证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其 www 主页:http://www.ep.liu.se/。© Daniel Axelsson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项纵向研究,阐述了 2013 年 3 月至 2016 年 12 月期间实施的原型设计过程,以开发一项新服务:远程协助。这种原型设计形式在多个方面都是原创的:其持续时间、与试点客户(法国海军)共同设计的程度以及原型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件、环境和流程)与已经显现的“实时”服务之间的接近度。这种原型设计与快速原型设计的愿景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证明,除了促进服务解决方案的出现之外,它还使服务概念能够以更接近客户要求的方式开发(就价值主张而言)。最后,我们表明它能够引入真正的服务生态系统并促进对它的投入。关键词:复杂服务、服务概念、服务原型设计、服务价值主张、服务生态系统、远程协助、案例研究、纵向案例
研讨会成果: • 1. 为什么:发现的问题或机会是什么,解决的具体知识差距是什么以及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什么?(3 分钟) • 2. 是什么:最重要的(最终项目)预期成果是什么(最多 3 个),以及这些成果如何有助于实现 UDW 计划的主要目标(3 分钟) • 3. 如何:活动和产出(研究、能力建设、知识共享和吸收活动)将如何有助于最终成果并有助于产生影响:根据流程和假设进行描述(4 分钟)
当设计经过了足够多次迭代周期,足以确信其符合要求时,必须将通过原型设计和评估迭代步骤学到的所有知识整合起来,以生产最终产品。尽管原型将经过广泛的用户评估,但它们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质量测试,以测试其他特性,例如稳健性和无错误操作。构建一个供成千上万的人在各种平台和各种情况下使用的产品需要的测试机制与制作快速原型来回答特定问题不同。下面的困境框讨论了两种不同的开发理念。一种方法称为进化原型,涉及将原型进化为最终产品。另一种方法称为一次性原型,使用原型作为最终设计的垫脚石。在这种情况下,
业界对虚拟原型(有时称为“数字原型”或“虚拟建模”)的采用,受到人们对模拟和计算机建模技术的兴趣的刺激。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和虚拟现实 (VR) 等技术的融合,使得可访问、低成本、用户友好的 VP 系统得以开发。这些 VP 工具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下一代计算机化设计系统。作为 CAD 的演变,它们已在广泛行业的应用中证明了自己。最终,具有集成数字原型功能的离散 VP 工具和 CAD 系统表明该技术在业务适用性方面日趋成熟,不再被视为实验性技术,而是走向主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