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小檗碱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生物碱,被广泛用于多种健康益处,包括体重管理和代谢紊乱。据报道,小檗碱的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激活 AMP 活化蛋白激酶,而其其他临床结果缺乏明确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使用成熟的 Insilco 工具评估了小檗碱及其两种主要代谢物(小檗红碱和药根碱)在人体中的详细药理学。材料和方法:在 SwissTargetPrediction 服务器中确定了小檗碱及其代谢物的靶标,并使用 AutoDock vina 1.2.0 评估了它们的亲和力。使用 PrankWeb:配体结合位点预测工具评估了最高配体受体组合的结合位点。结果:激酶、酶和 A 家族 GPCR 被确定为小檗碱及其代谢物的三大靶标类别。观察到 ROCK2、PIK3CD、KCNMA1、CSF1R 和 KIT 是小檗碱及其代谢物的高亲和力靶点,亲和力值 <4 uM。小檗碱及其代谢物对所有 AMPK 和脂质/葡萄糖调节靶点(LDLR、DDP4 和 PCSK9)的亲和力均为 >10 uM。小檗碱及其代谢物对 ROCK2 的 IC50 值最小(<1 uM),而其其他高亲和力靶点(PIK3CD、KCNMA1、CSF1R 和 KIT)的 IC50 值 <5 uM。结论:多种多样的蛋白质靶点和观察到的新的亲和力靶点(ROCK2、PIK3CD、KCNMA1、CSF1R 和 KIT)为小檗碱及其代谢物在各种疾病条件下的潜在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值得在合适的功效分析研究中进行验证。
小檗碱是从天然植物黄连中提取的一种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几十年来在中国被广泛认为具有抗糖尿病作用。其他类型的药理活性,如抗炎、抗菌、降血脂和抗癌作用也已被研究。在细胞水平上,这些药理活性大多是抑制作用。然而,小檗碱的细胞保护作用也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观察到,如神经元、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 β 细胞。这种矛盾的结果可能与小檗碱在细胞内的特性和分布密切相关,可以用线粒体兴奋效应(一种特殊的兴奋效应)来机械地解释。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线粒体兴奋反应,并评估了小檗碱诱导的作用和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小檗碱更好地在临床上应用,并表明在临床应用中应谨慎考虑一些针对线粒体的常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