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正在催生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经济形态,即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它具有清洁、高效、绿色、可循环等特点,代表并推动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尤其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这一持续性灾难的背景下。因此,科学合理地建立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模型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人工采集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然后利用灰色动态聚类和粗糙集约简理论进行筛选,从数字创新动力支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国家经济环境与数字政策保障、数字融合与应用四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群体FAHP法、熵值法和改进的CRITIC法计算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融入方差最大思想计算组合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改进的VIKOR模型对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系统评价。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呈现叠加上升趋势,四大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最后对中国省区数字经济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
针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基础缺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传感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推荐模型中的应用方法。传感网络是一种基于应用的网络。与传统无线通信网络相比,具有节点规模大、自组织多跳、无人值守、无需通信基础设施等特点。结合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本文尝试构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西部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结果E值为6.346,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其次,从各层级具体评价结果看,西部地区文化旅游水平最高,为6.605分。文化旅游资源、景观资源、发展条件得分较低。其中,文化旅游资源和景观资源得分最高(7.186),经济文化领域得分最低(6.092)。在文化旅游发展条件中,政策条件得分较高(6.823),但区位条件得分很低,仅为4.879分。因此发现,该模型以文化旅游景观资源、文化旅游环境资源、文化旅游发展条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综合性强,层次性、针对性强;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权重和值分级客观性较强;文化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与赋权模型具有合理性和普适性,可以为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文化旅游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围岩挤压变形是隧道工程中常见且突出的病害,常在TBM掘进过程中诱发盾构卡洞灾害。本文基于139组历史挤压变形案例,建立了混合PCA-IWGO-PNN挤压分类模型。根据挤压变形的影响因素及特点,选取强度应力比、隧道埋深、隧道等效直径、岩体质量指数、支护刚度等建立挤压程度预测指标体系。由于概率神经网络(PNN)要求输入变量独立,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预测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实现降维。扩展系数是PNN中关键的超参数,采用改进的灰狼优化(IGWO)算法实现其高效的自动寻优。然后,将PNN模型应用于工程实际,20个试验样本中仅有1个误判,预测精度达到95%。最后,与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PNN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其次是人工神经网络(85%)、RF(85%)、SVM(80%)。此外,PNN模型的运行速度最快,仅耗时5.6350 s,而ANN、SVM、RF的运行时间分别为8.8340、6.2290、6.9260 s。本研究提出的混合PCA-IWGO-PNN模型为围岩挤压分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预测精度和运行速度方面均具有优势。
新能源汽车作为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成为研究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的焦点。针对不同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差异,本研究以中国十个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一个新颖的多属性决策(MADM)框架来评估这些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前景。研究首先建立一套全面的指标体系,涵盖经济、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环境等关键维度,包含五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信息。该体系融合了五种不同类型的评价信息:精确数、区间数、三角模糊数、犹豫模糊数和概率语言词集(PLTS),增强了框架处理不同数据类型的能力。然后,采用改进的熵(IEntropy)权重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然后将这些客观权重与VIKOR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混合评估信息的结构化群体决策方法。基于模块化思维,综合混合评估信息对每个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和排序。敏感性分析和比较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所提出的MADM框架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排序结果表明,上海和广州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哈尔滨和郑州等城市则落后。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定量评价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CCD)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识别经济或生态环境寒冷地区。目前,传统的评价框架主要包括基于统计数据的指标体系构建,很少利用地理时空数据集。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长江三角洲(YRD)的CCD变化趋势,并探讨县域尺度上CCD与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区,评估其不同时期的CCD水平,并计算夜间差异指数(NTDI)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ECEI)来表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EEQ)的差异。利用全局、局部和Geary's C空间自相关指标以及变化趋势法,计算并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CCD。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系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0.0487 a −1 ),NTDI平均值分别为0.2308、0.2964、0.3223、0.3971、0.4239,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长三角地区EEQ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3590上升到2020年的0.3970),变化趋势值为0.0020 a −1 。空间上,经济活动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南部县域。 (3)近20年来,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值为0.0302 a −1 ,5个时期的平均协调性值分别为0.3992、0.4745、0.4633、0.5012、0.5369,协调性总体由“中度不协调”提高到“低度协调”。(4)NTDI和ECEI指数对区域协调性提高均有正向作用,但NTDI的贡献率略高于EC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