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EC 7395M。半导体器件和加工。本课程介绍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知识、硅和复合半导体材料制造、光刻、蚀刻、控制掺杂剂分布以形成纳米级器件所需的浅结、离子注入和微结构工程、不同类型的掺杂现象、载流子作用和电荷传输特性、缺陷微结构、低电阻率欧姆接触以及传统和新兴微/纳米电子器件的不同制造概念。此外,学生将参与实验室项目和研讨会演讲。先决条件:MSEC 7401,成绩为“B”或更高。3 个学分。3 个讲座接触小时。0 个实验室接触小时。课程属性:从 3 连读处理中排除|主题评分模式:标准字母
环氧树脂是一种合成聚合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机械、热、化学和耐腐蚀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制造。然而,其固有的脆性和低断裂韧性限制了其应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探索了加入液态环氧化天然橡胶 (LENR) 来增强环氧树脂的韧性和整体强度。将液态环氧化天然橡胶 (LENR) 添加到环氧树脂中的影响表明,在 3%wt LENR 含量下可实现最佳机械强度。值得注意的是,LENR 确实会影响环氧树脂的结晶速率。本研究旨在开发和表征结合橡胶增韧、镍锌 (NiZn) 铁氧体和石墨烯纳米片 (GNP) 填料的纳米复合材料。目标是研究它们的机械、热和电性能,并与仅由环氧树脂/LENR组成的复合材料进行比较。即使在低填料负载下,这些纳米粒子的引入也显着增强了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 NiZn 铁氧体的加入,环氧树脂/LENR/NiZn 铁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强度有所提高。实验分析表明,在 4%wt NiZn 铁氧体和 0.6%wt GNP 时可实现最佳强度。此外,这些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全面的热稳定性改善。在电气方面,与环氧树脂/LENR/NiZn 铁氧体和环氧树脂/LENR/GNP 复合材料相比,环氧树脂/LENR/GNP-NiZn 铁氧体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有趣的是,在存在 4%wt NiZn 铁氧体、0.4%wt GNP 和 GNP-NiZn 铁氧体的各种混合组合的情况下,所有纳米复合材料都从绝缘性能转变为半导体性能。结果表明,在加入 NiZn 铁氧体后,纳米复合材料内的磁相互作用增强。这种增强的相互作用可归因于饱和磁化强度 (MS)、剩磁磁化强度 (MR) 和环氧树脂基质内的磁性颗粒组成之间的正比关系。虽然 Fourier-
本手册旨在帮助您了解研究生职业发展,列出有用的资源,列出每个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要求,并为您的研究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提供指导。我们还鼓励您积极参与系里的研究生协会 (GSA),以此来了解其他学生并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参加该项目的学生的经验中学习,并在研究生生活的不同方面发表意见。下面包含有关 GSA 的更多信息,包括当前 GSA 领导层的联系信息。此外,您可以在此处找到大量有关您的研究生学习的有用信息:https://engineering.uci.edu/current/graduate 有关 COVID-19 的重要信息
MSE 4801. 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材料。(3 学分)能源转换和存储系统概述 - 集中式和分布式发电到固定和动力电池;效率计算和热力学;电化学 - 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燃料 - 化学、加工、杂质;燃烧、气化和电化学系统;材料要求;本体和表面特性;金属、陶瓷和高温合金;气体-金属相互作用;气体-液体-金属相互作用;发展趋势 - 合金化原理、涂层、包层;合金加工和涂层技术。入学要求:MSE 3001 和 3002 均可同时修读。查看课程(https://catalog.uconn.edu/course-search/?details&code=MSE%204801)
tms 211纤维科学简介(3个学时)纤维的特性与其分类,化学结构,类型和起源有关,这有助于其识别和分类。是纤维形成原理和纤维的物理行为(包括其机械,热,光学,摩擦,电气和水分管理特性),以及测量纤维物理特性的方法。聚合物结构,纤维性能和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将学生引入工具,以帮助他们反思与纤维科学有关的问题的解决。
elements-properies和应用 - 金属眼镜 - 特性和应用 - 智能材料 - 压电,磁性,磁性的,电纵横制的材料 - 形状的记忆合金 - 流变学液体 - CCD设备材料和应用 - 应用 - 应用 - 单晶晶体细胞 - 单晶型材料材料 - 层状细胞 - 薄膜薄膜 - 薄膜片 - 薄膜片,呈薄膜片,呈薄膜片,呈薄膜片,氧化物 - 薄膜片 -
3 学位选项 21 3.1 合作教育计划 ...................................................................................................... 21 3.2 工程辅修 ...................................................................................................................... 22 3.3 艺术与科学辅修 ........................................................................................................ 22 3.4 证书计划 ................................................................................................................ 22 3.5 艺术与科学-工程联合学位计划 ............................................................................. 23 3.6 工程-教育学院认证计划 ............................................................................. 23 3.7 大学荣誉学院 ...................................................................................................... 23 3.8 新兴领袖计划 ...................................................................................................... 23 3.9 国际教育 ................................................................................................................ 24 3.10 获得研究生学分 ........................................................................................................ 24 3.11 文科与工程 3/2 联合计划 ................................................................................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