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封闭多体量子系统中二点相关函数(也称为动态响应函数或格林函数)的时间行为给出了严格的分析结果。我们表明,在一大类平移不变模型中,相关函数在后期时间分解 ⟨ A ( t ) B ⟩ β →⟨ A ⟩ β ⟨ B ⟩ β ,从而证明耗散源于系统的幺正动力学。我们还表明,对于具有一般光谱的系统,围绕该后期值波动受热系综纯度的限制,热系综纯度通常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对于自相关函数,我们提供了它们达到因式分解的后期时间值的时间上限。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界限只是局部期望值的函数,并且不会随着系统规模的增加而增加。我们给出数值示例,表明此界限在不可积模型中是一个很好的估计,并论证了出现的时间尺度可以用新兴的涨落耗散定理来理解。我们的研究扩展到其他类型的二点函数,例如对称函数和线性响应理论中出现的 Kubo 函数,我们为其给出了类似的结果。
设计用于模拟量子系统的量子算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尽管开放量子动力学在建模大多数现实物理模型中的系统-环境相互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很少有研究开发开放量子动力学的量子算法。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并演示了一种通用量子算法,用于在量子计算设备上演化开放量子动力学。控制时间演化的 Kraus 算子可以转换为酉矩阵,并由 Sz.-Nagy 定理保证最小膨胀。这允许通过酉量子门演化初始状态,同时使用的资源比传统的 Stinespring 膨胀所需的资源少得多。我们使用 IBM Qiskit 量子模拟器和 IBM Q 5 Tenerife 量子设备在振幅阻尼通道上演示了该算法。所提出的算法不需要特定的动力学模型或量子通道分解,因此可以轻松推广到其他开放量子动力学模型。
这里我们报道了在很宽的掺杂浓度范围(x = 0 ∼ 0 . 8)下锂和乙二胺插层的 FeSe 的结构和电子相图。未掺杂的 (C 2 H 8 N 2 ) y Fe 2 Se 2 结晶为正交相。随着锂掺杂的增加,在 x = 0 . 35 处发生正交到四方相变,并且超导四方相一直持续到 x = 0 . 5。同时,发现 T c 强烈依赖于掺杂剂浓度,从 x = 0 . 35 时的 30 K 迅速上升到 x = 0 . 5 时的 45 K。Li 0 . 31(3) (C 2 H 8 N 2 ) 0 . 52(7) Fe 2 的晶体结构。利用高分辨率中子衍射数据分别在 5、60、150 和 295 K 下测定了 FeSe 四面体的形变。在 150 到 295 K 之间,FeSe 四面体的畸变显著增强,同时,在同一温度范围内正常态霍尔电阻率由负转正。在 230 K 以上,电子掺杂的 Li 0.5(C 2 H 8 N 2 ) y Fe 2 Se 2 中以空穴载流子为主,这表明温度引起的结构畸变可能导致费米面拓扑结构的重构和空穴袋的出现。
摘要 了解交叉学科研究(IDF)的形成对于促进交叉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采用提取的关键词来研究交叉学科发展的特征,以及不同参与领域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并检测领域之间的潜在障碍。我们将联合注意(JA)作为研究领域,因为它经历了从单一领域主题到跨学科研究(IDR)的发展过程。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有趣的发现。首先,我们发现了知识扩散现象在JA的三个领域中演变。这使我们能够观察到领域在IDF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以及这些领域之间存在的潜在障碍。第二,根据JA在领域间的传播发展过程,IDR领域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潜伏期、萌芽期和成熟期。第三,随着IDR的形成,领域可能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确定了四种角色:知识起源者、知识接受者、知识响应者和跨学科参与者。本文通过分析关键词的演变,展示了如何检测IDR的演变。通过给出IDR领域的概况和关键词演变的描述,对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促进IDR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了智利中部安第斯山脉南部(32 – 34.5 S)上新世至近期大型(N 0.1 平方公里)岩崩的分布和年龄,以确定岩崩触发机制及其对区域景观演变的影响。大多数岩崩发生在西部主科迪勒拉山脉,并沿着主要地质构造聚集。变异分析显示岩崩、地质构造和浅层地震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使用现有的 14 C 和 40 Ar/ 39 Ar 日期以及选定岩崩的新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校准了相对年代序列。使用岩崩区域分布的经验关系估计了岩崩引起的沉积物产量。在整个第四纪,岩石滑坡将沉积物输送到溪流中,其速率相当于 0.10± 0.06 mm a − 1 的剥蚀速率,而使用短期(20 年)地震记录的估计值为 0.3 − 0.2 +0.6 mm a − 1 。沉积物转移的估计值和岩石滑坡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一种地貌,其中构造和地质对剥蚀的控制比气候更为重要。© 2008 Elsevier B.V.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