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摘要(法语和英语) 痘病毒科由 2 个亚科组成,即昆虫痘病毒亚科 (Entomopoxvirinae) 和脊索痘病毒亚科 (Cordopoxvirinae)。脊索痘病毒亚科被分为 11 个属,其中还添加了等待分类的病毒。脊索痘病毒亚科可以感染大量脊椎动物;人类感染已报告有 5 个属,其中最常见的有 4 个属(软体动物痘病毒属、亚塔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和正痘病毒属)。它们会导致良性皮肤感染(例如口蹄疫)或潜在致命的感染(例如天花)。与致病性正痘病毒有关的公共卫生问题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天花复发的潜在风险,第二类是因接触受感染的啮齿动物和某些家畜而引起的其他正痘病毒,如猴痘和牛痘,并且由于停止天花疫苗接种后缺乏交叉免疫而加剧。 CNR专家实验室正在开发其专业能力,以便识别和表征发送给它的菌株。 CNR专家实验室除了诊断正痘病毒外,还致力于诊断副痘病毒、软体动物痘病毒和雅塔痘病毒。菌株分离在具有足够防护等级的实验室中进行,CNR 专家实验室可以使用防护等级为 2、3 和 4 的实验室。为了将其活动纳入质量方法,CNR 开展了大量工作以实施 ISO EN 15189 标准的要求。自 2017 年 12 月起,它已获得认证,编号为 8-4084。除了专业知识和咨询活动外,CNR-LE 还开展最终研究和更上游的研究,特别是改进诊断技术以及开发预防和治疗方法。聚合酶和复制复合蛋白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靶点正在被优先研究。在控制手段中,疫苗载体的验证仍在继续。痘病毒科由 2 个亚科组成:昆虫痘病毒亚科 (Entomopoxvirinae) 和脊索痘病毒亚科 (Chordopoxvirinae)。脊索痘病毒亚科分为 11 个属,还有待分类的病毒。脊索痘病毒亚科可以感染大量脊椎动物;已报道人类感染了 5 个属的痘病毒,其中最常见的是 4 个属(软体动物痘病毒属、亚塔痘病毒属、副痘病毒属和正痘病毒属)。它们会引起良性皮肤感染(例如口蹄疫),但有些则会导致死亡(例如天花)。与致病性正痘病毒相关的公共卫生挑战首先与天花复发的潜在风险有关,其次,由于接触受感染的啮齿动物和家畜,并由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后缺乏交叉免疫而引发了其他正痘病毒疾病,如猴痘和牛痘。 CNR-LE 发展其专业知识,以识别和表征针对它的菌株。 CNR-LE 开发了诊断副痘病毒、软体动物痘病毒和雅塔痘病毒以及正痘病毒的能力。 菌株的分离是在具有足够防护水平的实验室中进行的,CNR-LE 可以使用生物安全 2、3 和 4 级实验室。 为了以质量方法注册其活动,CNR-LE 努力实施 ISO EN 15189 标准的要求。 它于 2017 年 12 月获得认证,编号为 8-4084。除了这些专业活动外,CNR-LE 还开展研究,特别是改进诊断技术和开发预防和治疗方法。研究聚合酶和复制复合蛋白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靶点。在预防方面,疫苗载体的验证仍在继续。
1.0 介绍和背景 感染人类的痘病毒科正痘病毒 (OPXV) 包括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天花疫苗 ACAM2000 和天花/猴痘疫苗 Jynneos 中的病毒)、猴痘病毒 (MPXV)、牛痘病毒、阿赫梅塔病毒和北方痘病毒(以前称为阿拉斯加痘病毒)。天花的病因天花病毒是唯一一种专门影响人类的病毒,而其他病毒则是人畜共患感染,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痘病毒感染可能局限于皮肤或播散。感染的最初部位可能是皮肤、粘膜表面或呼吸道。正痘病毒,例如猴痘(以前称为猴痘),也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脑炎、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呼吸衰竭、头部疼痛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呼吸道和/或吞咽障碍)、皮疹期大面积皮肤破损和/或其他脓毒症综合征。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数据,自 2022 年开始监测猴痘病毒以来,截至 2024 年 7 月 31 日,全球已报告超过 100,000 例猴痘病毒 (MPXV) 分支 I 和分支 II 确诊的猴痘病毒病例,包括超过 200 例确诊死亡病例。 • 根据 2024 年 8 月 31 日发布的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情报报告,2024 年,非洲联盟 13 个成员国共报告了超过 20,000 例猴痘病毒分支 I 和分支 II 确诊病例,包括超过 600 例死亡病例(确诊和疑似病例),包括超过 5,000 例确诊病例。尽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与前一周相似,但几内亚这个新国家报告了 1 例猴痘病毒病例,乌干达报告了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没有流行病学联系的病例,肯尼亚报告了 1 例有卢旺达旅行史的病例。• 瑞典(8 月 15 日;1 人)和泰国(8 月 22 日;1 人)报告了非洲大陆以外的输入性 I 型猴痘病毒病例。尚未报告二次传播。• 更多信息可在 8 月 16 日发布的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快速风险评估(受感染非洲国家猴痘病毒 I 型猴痘病毒引起的欧盟/欧洲经济区风险评估)和 8 月 26 日发布的流行病学更新中找到,其中包括最新的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 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在密切监测和评估流行病学情况。
自 2019 年以来,全球发生了重大病毒疫情,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医疗系统调查。继 2019 年冠状病毒病 (COVID-19) 大流行之后,在 2022 年,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 毒株进化的同时,猴痘病毒 (MPXV) 感染变得更加明显。MPXV 属于正痘病毒属,属于痘病毒科。可能发生人畜共患传播(动物传播给人类)。正痘病毒属包括存在于动物宿主中的其他正痘病毒 (OPXV),包括牛痘病毒 (CPXV)、痘苗病毒 (VACV) 和天花病毒 (VARV),后者是天花和过高死亡率的病原体。本综述旨在介绍有关 MPXV 特定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的事实以及历史观点。 2000 年 4 月之前,非洲以外地区很少报告出现猴痘病毒。自 1796 年以来的早期研究有助于根除天花病毒,从而制定免疫策略。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 1980 年宣布天花病毒已被根除。2022 年 7 月 23 日,WHO 宣布猴痘病毒为卫生紧急事件。因此,对猴痘病毒传播导致猴痘 (mpox) 疾病的担忧需要澄清。受感染的宿主表现出广泛的细胞引发的皮疹和病变等症状。感染猴痘病毒很难与其他疾病或皮肤病区分开来。抗病毒治疗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天花和猴痘病;然而,细胞变化的分子和免疫机制仍然令人感兴趣。此外,目前尚无针对猴痘病的官方授权治疗方法。全球某些人可能被认为处于危险之中。从历史上看,猴痘的症状类似于
• 最近几周,几个国家的初级和二级护理就诊率表明,欧盟/欧洲经济区存在显著的呼吸道病毒活动。季节性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疫情正在持续,而 SARS-CoV-2 活动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 所有指标都表明,欧盟/欧洲经济区流感活动广泛且主要处于中等水平,大多数国家继续观察到检测阳性率的上升。目前,大多数国家因流感住院的人数与之前疫情高峰期的水平相当。众所周知,流感住院会给医疗保健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并使医院容量紧张。45 岁及以上的人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最高,这凸显了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 欧盟/欧洲经济区各地的 RSV 活动各不相同,一些国家已经度过了疫情高峰,而其他国家的检测阳性率继续上升。五岁以下儿童和 65 岁及以上人群中,因呼吸道合胞病毒而入院的人数仍然很高。• ECDC 在流行病学更新中发布了 2024/2025 年冬季应对措施建议。接种疫苗是预防更严重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鼓励符合接种条件的人接种疫苗,尤其是那些严重后果风险较高的人。应提醒临床医生,如有指征,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流感可能会防止弱势群体病情发展为严重疾病。• 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经常洗手、保持身体距离和避免大型聚会,也有利于各国控制疫情。在流感季节高峰期,在医疗机构和长期医疗机构中佩戴口罩可以被视为减少向弱势群体传播的一种方式。
同源疫苗意味着您正在用基于LSDV的疫苗接种牛,或绵羊/山羊和绵羊/山羊痘病毒的疫苗。异源意味着您使用的是基于绵羊的痘/山羊病毒疫苗来保护牛免受LSDV的侵害。为了清楚起见,我们将在这里参考疫苗中使用的病毒,而不是异源/同质派别。为了预防LSD和控制,LSD疫苗基于LSD病毒的Neethling-type菌株(同源疫苗);基于绵羊痘病毒(SPPV)或山羊痘病毒(GTPV)(异源疫苗)的疫苗可以用作LSD和Sheep Pox或山羊POX的国家,或者对于那些已经具有这些疫苗制造能力的国家。但是,如果选择用于牛的绵羊/山羊痘病毒疫苗,则应对疫苗产物进行良好的特征,调整剂量和疫苗提供的保护剂,应使用疫苗挑战试验评估。
猴痘病毒是一种正痘病毒,它引起的疾病症状与天花相似,但不那么严重。虽然天花在 1980 年被根除,但中非和西非国家仍有猴痘发生。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一种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病例通常出现在热带雨林附近,那里有携带病毒的动物。在松鼠、冈比亚偷猎鼠、睡鼠、不同种类的猴子等动物中发现了猴痘病毒感染的证据。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有限,记录在案的最长传播链是六代,这意味着这条传播链中最后一个被感染的人与最初的病人相隔六个环节。它可以通过接触体液、皮肤或内部粘膜表面的病变(如口腔或咽喉)、呼吸道飞沫和受污染的物体传播。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病毒 DNA 是猴痘的首选实验室检测方法。最佳诊断标本是直接从皮疹(皮肤、液体或结痂)中采集的,或在可行的情况下进行活检。抗原和抗体检测方法可能没有用,因为它们无法区分正痘病毒。
《国际卫生条例(2005)》紧急委员会关于 2024 年猴痘病毒激增的第二次会议 2024 年 11 月 27 日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总干事谨此转递《国际卫生条例(2005)》 (IHR) 紧急委员会(委员会)关于 2024 年猴痘病毒激增的第二次会议的报告,该会议于 2024 年 11 月 22 日星期五 12:00 至 17:00 中欧时间举行。尽管国家和国际应对努力在控制猴痘病毒传播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委员会注意到猴痘病毒病例数量不断增加且地理分布持续扩散,特别是由猴痘病毒 Ib 亚型感染引起的病例;该领域的行动挑战需要更强有力的国家承诺;以及需要在各国和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和维持一致的应对措施。委员会建议,该事件仍然符合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HEIC) 的标准,并就拟议的临时建议提出了意见。世卫组织总干事向委员会主席、成员和顾问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世卫组织总干事同意委员会的建议,即该事件继续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原因详见下文会议记录,并发布了与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修订临时建议,这些建议在本文件末尾介绍。
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 (MPXV) 引起的传染病。这种双链 DNA 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引起天花(1980 年根除)的病毒有关。虽然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但自 1970 年以来就已报道人类感染猴痘,近年来猴痘病例不断增加。人类猴痘发病率的增加与全球停止天花疫苗接种运动后人群对正痘病毒的免疫力下降有关 (2) 。过去已知猴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密切接触,例如近距离面对面接触或皮肤与皮肤的身体接触。这种接触可能发生在各种环境中,包括在家中、社交或性网络中或在医疗保健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