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节免疫反应和各种妇科疾病的发病机制。• 促进组织修复。• 影响生殖过程。• 支持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 维持妊娠。• 细胞因子活性失调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盆腔炎 (PID) 等疾病。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体温36.6℃。体格检查发现右上腹部压痛,Murphy征阳性,无其他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和肝酶正常,C反应蛋白浓度稍升高(2.44mg/dL)。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进一步问诊发现有无保护性交史,右上腹痛前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尿液聚合酶链反应确诊为沙眼衣原体。患者被诊断为盆腔炎,具体为Fitz-Hugh-Curtis综合征(FHCS),并给予头孢曲松和米诺环素治疗。治疗7天后症状好转。
这些针对患有或有患性传播感染 (STI) 风险的人的治疗指南是由 CDC 在咨询了 2019 年 6 月 11 日至 14 日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开会的 STI 领域的专业人士后更新的。本报告中的信息更新了 2015 年的指南。这些指南讨论了 1) 更新了治疗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阴道毛滴虫的建议;2) 在盆腔炎的推荐治疗方案中增加甲硝唑;3) 细菌性阴道病的替代治疗方案;4) 生殖支原体的管理;5)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建议和咨询信息;6) 扩大孕妇梅毒检测的风险因素;7) 一次性丙型肝炎感染检测;8) 对性侵犯后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的评估; 9) 生殖器单纯疱疹病毒血清学诊断两步检测。医生和其他卫生保健提供者可以利用这些指导方针来协助预防和治疗性传播感染。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女性卫生习惯的形成,包括个人喜好以及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影响。尽管阴道冲洗是许多女性的常见做法,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对健康有任何确认的益处 [ 10 , 11 ]。此外,阴道冲洗可能会改变正常的阴道菌群,使女性易患感染,从而破坏先天免疫防御能力。此外,阴道冲洗还会增加患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性传播感染的风险。相反,定期清洗外阴是有益的,可以防止阴道分泌物、汗液、尿液和粪便污染物的积聚,否则会导致难闻的体味 [ 11 ]。虽然外阴清洁可能有助于辅助医疗,但要注意外阴清洁产品并非用于治疗感染。用于保持清洁和控制气味的私密卫生用品的供应量显著增加。然而,其中一些产品可能会破坏外阴阴道区域的 pH 平衡,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外阴阴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而正常的微生物群对于预防感染是必不可少的 [ 10 , 11 ]。
女性健康 临床轮转主题 泌尿生殖系统(女性) 膀胱疾病: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脱垂 膀胱输尿管反流 感染性疾病:膀胱炎、肾盂肾炎、尿道炎 肿瘤:膀胱癌 肾结石/尿路结石 尿道疾病:脱垂、狭窄 生殖系统 乳腺疾病:脓肿、纤维腺瘤、纤维囊性变、溢乳、男性乳房发育、乳腺炎 宫颈疾病:宫颈炎、发育不良 避孕方法 人类性行为和性别认同 不孕症 更年期 月经失调 乳腺和生殖道肿瘤:良性、恶性 卵巢疾病:囊肿、多囊卵巢综合征、扭转 盆腔炎 妊娠:胎盘早剥、臀位、宫颈机能不全、剖宫产和手术分娩、流产分类、宫外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滋养细胞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多胎妊娠、前置胎盘、产后护理、产后出血、产后垂体疾病、产后精神病、孕前/产前护理、胎膜早破、Rh 血型不合、肩难产、脐带脱垂 妊娠期创伤:身体创伤、心理创伤、性创伤 子宫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平滑肌瘤、脱垂 阴道/外阴疾病:巴氏腺囊肿、膀胱膨出、脱垂、直肠膨出、阴道炎
剂量和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取决于适应症、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病原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患者的肾功能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治疗时间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和细菌学病程。治疗某些细菌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或葡萄球菌)可能需要更高剂量的环丙沙星并与其他适当的抗菌剂共同给药。治疗某些感染(如盆腔炎、腹腔内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感染和骨和关节感染)可能需要与其他适当的抗菌剂共同给药,具体取决于所涉及的病原体。成人:环丙沙星片的成人口服推荐剂量为 250 毫克 - 750 毫克,每日两次,具体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或遵医嘱。儿科人群:环丙沙星片的成人口服推荐剂量为 10-20 毫克/公斤体重,每日两次,具体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或遵医嘱。儿科患者环丙沙星的最大日剂量为,严重感染时每次剂量为 750 毫克,轻度至中度感染时每次剂量不超过 500 毫克。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肌酐清除率选择剂量。肾功能和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推荐起始剂量和维持剂量: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炎症性疾病 ( 1 ),定义为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存在于子宫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多达 5-10% 的育龄妇女 ( 2 , 3 ),在不孕女性中患病率更高 ( 4 )。然而,由于诊断困难 ( 3 ) 和临床表现多样,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体型瘦弱和生育次数减少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较高有关 ( 3 )。可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盆腔痛、严重痛经、性交困难、月经过多、不孕症以及先前诊断的肠易激综合征或盆腔炎(5,6)。对于有周期性排便困难、排尿困难或血尿的育龄妇女,临床医生也应怀疑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6)。由于对特定细胞和分子通路的知识差距很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需要通过手术可视化和组织学检查取样来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使诊断更加困难。此外,临床表现、治疗反应或预后往往与分类和分期无关(7,8)。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病因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但已提出了一些理论,包括月经逆行、体腔上皮化生以及淋巴和血管转移(9)。月经逆行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机制,是指含有子宫内膜组织的月经碎片通过输卵管溢入盆腔腹膜腔(10)。然而,还需要其他因素来解释月经逆行,因为大多数育龄女性都会发生月经逆行,但只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