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炎症性疾病 ( 1 ),定义为子宫内膜腺体和基质存在于子宫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多达 5-10% 的育龄妇女 ( 2 , 3 ),在不孕女性中患病率更高 ( 4 )。然而,由于诊断困难 ( 3 ) 和临床表现多样,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体型瘦弱和生育次数减少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较高有关 ( 3 )。可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盆腔痛、严重痛经、性交困难、月经过多、不孕症以及先前诊断的肠易激综合征或盆腔炎(5,6)。对于有周期性排便困难、排尿困难或血尿的育龄妇女,临床医生也应怀疑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6)。由于对特定细胞和分子通路的知识差距很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挑战性。需要通过手术可视化和组织学检查取样来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使诊断更加困难。此外,临床表现、治疗反应或预后往往与分类和分期无关(7,8)。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切病因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但已提出了一些理论,包括月经逆行、体腔上皮化生以及淋巴和血管转移(9)。月经逆行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机制,是指含有子宫内膜组织的月经碎片通过输卵管溢入盆腔腹膜腔(10)。然而,还需要其他因素来解释月经逆行,因为大多数育龄女性都会发生月经逆行,但只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