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2 其特征是 T 细胞、B 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到多个关节的滑膜,这被认为在 RA 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2,3 RA 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疾病,会影响身体机能、工作效率和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3 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充分,80% 的患者会出现关节畸形,40% 的患者在发病后 10 年内无法工作。3 RA 的病因尚不清楚,也没有治愈方法。据报道,2010 年 RA 影响了加拿大人口的 0.9%(约 272,299 人),预计到 2040 年,该疾病的患病率将上升至加拿大人口的 1.3%(约 549,218 人)。4 尽管 RA 影响所有年龄段的人,但超过一半的新病例发生在 40 至 70 岁之间的人群中,女性的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4
简介白癜风是一种后天性皮肤病,临床特征是出现色素脱失的斑疹和斑块,由黑色素细胞的选择性自身免疫性破坏引起 [1]。目前,这种疾病尚无明确的治愈方法,现有的治疗方案往往不够充分。尽管白癜风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人们认为,通过经典的 JAK-STAT(Janus 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介导的 IFNγ 信号转导会驱动白癜风自身免疫,这表明 JAK 抑制剂在白癜风治疗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2, 3]。然而,与其他新型靶向疗法一样,当其他未受抑制的通路上调、炎症级联发生改变和/或细胞因子平衡被打乱时,可能会观察到矛盾的皮肤表现。在此,我们报告了一例新发全身性白癜风病例,该患者之前未患病,并接受过口服托法替尼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尽管靶向疗法在治疗炎性关节炎方面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缺乏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治疗分配只能采用“反复试验”的方法,导致反应不稳定和/或不令人满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和脊柱关节炎滑膜组织的深入表征,为这些疾病的多种细胞和分子特征及其与不同临床和治疗反应表型的潜在联系带来了新的见解。这种进展带来了通过将特定药物的使用与可能驱动特定患者群体中特定疾病亚型的同源靶向途径相匹配来提高反应率的诱人前景。需要创新的以患者为中心、以分子病理学为驱动的临床试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虽然显然正在取得进展,但必须强调的是,这一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的前提存在许多潜在障碍。
骨关节炎 (OA)、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和腰痛等肌肉骨骼疾病是全球第二大致残原因,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生理和经济负担 [1,2]。这类疾病的特点是组织退化和炎症活动,可导致慢性疼痛和严重的关节损伤 [3]。具体而言,骨关节炎关节因其承重特性,最容易受到关节软骨退化和滑膜炎症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丧失。炎性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L)-1、IL-6、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 )] 和降解酶[如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13、具有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序 5 的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ADAMTS5)] 等生物因素的过度表达会加速骨关节炎的进展,尤其是在关节损伤的情况下 [4]。软骨的无血管特性限制了其自我再生能力;因此需要及时的治疗干预来修复组织并抑制病情进一步进展 [5]。
尽管炎症是机体对病原体的急性生理防御中一个至关重要且有益的过程,但过度、不受控制或慢性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许多病理变化,包括风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或血管炎,以及多种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传统上,三相骨闪烁显像、67 Ga-柠檬酸盐闪烁显像或白细胞闪烁显像一直是炎症和感染核医学成像的主要方法。如今,利用促炎靶细胞中葡萄糖代谢增加的优势,1 的葡萄糖类似物 2-脱氧-2-[ 18 F] 氟-D-葡萄糖 ( 18 F-FDG, FDG) 的 PET 成像已成为无创可视化和监测炎症过程的参考标准。然而,其非特异性和对生理变量(如血糖水平或肾功能)的依赖性可能会限制其在许多临床情况下的适用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已经开发了多种其他示踪剂。在这篇综述中,我们
摘要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以免疫介导攻击人体自身组织和器官为特征的多样化疾病。本综述全面概述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其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当前治疗方法和未来研究方向。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器官特异性(例如 1 型糖尿病、桥本甲状腺炎)和系统性(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每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潜在机制。遗传易感性、环境触发因素和免疫失调在疾病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关节痛、皮肤表现和器官特异性功能障碍,导致严重发病率和生活质量下降。目前的治疗策略包括免疫抑制疗法、疾病改良药物和针对特定免疫途径的新兴生物制剂。基因组学、免疫学和精准医学的进步为个性化诊断和治疗优化提供了有希望的途径。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阐明疾病异质性、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开发有针对性的免疫疗法以实现长期缓解并改善患者预后。了解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对于推进治疗方法和减轻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负担至关重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和持续投入研究对于将这些见解转化为临床实践并造福全球患者至关重要。引用此文章。Albarbar B, Aga H. 自身免疫性疾病综述: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Alq J Med App Sci。2024;7(3):718-726。https://doi.org/10.54361/ajmas.247337 引言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开始形成于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当时人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等疾病进行了观察,这些疾病被怀疑是免疫系统在攻击人体自身组织。20 世纪中叶,诸如在狼疮患者中发现抗核抗体 (ANA) 等里程碑式的发现为了解某些疾病的自身免疫性质提供了关键见解。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检测这些抗体的诊断测试 [1,2] 。20 世纪下半叶,免疫学技术迅速发展
生物药物免疫疗法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在某些患者中,抗药抗体 (ADA) 的产生会阻碍药物的疗效。ADA 的浓度通常在 1-10 pm 范围内;因此它们的免疫检测具有挑战性。针对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英夫利昔单抗 (IFX) 的 ADA 是焦点。报道了一种双极电解质门控晶体管 (EGT) 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基于还原氧化石墨烯 (rGO) 通道和与栅极结合的 IFX 作为特定探针。rGO-EGT 易于制造并具有低电压操作(≤ 0.3 V)、15 分钟内稳健的响应和超高灵敏度(检测限为 10 am)。提出了基于 I 型广义极值分布的整个 rGO-EGT 传递曲线的多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拮抗剂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휶 )(IFX 的天然循环靶点)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该方法也可以选择性地量化 ADA。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检查点是 T 细胞上的蛋白质,可调节 T 细胞对外来细胞的反应。T 细胞在体内循环,寻找感染和疾病(包括癌症)的迹象。当 T 细胞接近另一个细胞时,它会使用 T 细胞受体探测该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如果被检查细胞的蛋白质表明该细胞是外来的,T 细胞就会对其发起攻击。检查点向 T 细胞发出信号,让其自我繁殖以对抗入侵者。一旦入侵者被摧毁,检查点就会向 T 细胞发出信号,让其关闭并停止 T 细胞增殖反应。如果 T 细胞活跃时间过长或对不应该的事物做出反应,它们就会开始破坏健康细胞和组织,这可能导致克罗恩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了防止免疫系统攻击健康细胞,免疫系统只产生足够的白细胞来对抗外来细胞,并在白细胞完成攻击后减少白细胞的数量。
在 2019 年冠状病毒病大流行期间获得的见解强调了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在确定疾病严重程度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一新发现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带来范式转变。该领域新兴的先进技术有望在这一转变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包括利用多组学分析对疾病状态进行分层、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应用精准医疗以及实施远程医疗以弥合医疗保健领域现有的区域差异。本描述性综述的目的是详细概述对细胞因子风暴疾病的重新分类,探索机器学习方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并强调将远程医疗和创新预防策略纳入类风湿性关节炎管理的重要性。通过本综述,我们旨在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家见解,并讨论这些研究领域的未来前景和方向。关键词:细胞因子风暴疾病、机器学习、远程医疗、原始预防
在本期的《Haematologica》中,Tang 及其同事详细报道了荷兰 338 名镰状细胞病 (SCD) 成年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1 他们发现很大一部分 (10.7%) 患者同时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比例大约是其他报告中的两倍。Mausoléo 等人最近报道,在一个年龄相仿的 266 名患者队列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为 5.6%。2 然而,Mausoléo 等人的分析中并没有包括 1 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突发性耳聋综合症和斑秃,这些疾病占 Tang 等人描述的队列中约一半的病例。排除这些疾病后,这两个可比队列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相似,证实了两位作者的观察结果,即自身免疫性疾病在 SCD 患者中比在一般人群中更为普遍。阿姆斯特丹队列的显著特点是明显没有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而这两种疾病在其他队列中是最常见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