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人工智能的教育技术旨在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化,同时也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然而,教师对此类技术的接受度可能会受到诸如担心被取代或道德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教师对带有或不带有人工智能的教育工具的态度。主要假设是,带有人工智能的技术比不带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受到更负面的评价,因此使用带有人工智能的技术的意愿会更弱。结果表明,教师似乎准确地感知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减少工作量方面的潜在好处,而不会感到未来被取代的威胁。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道德担忧更高,但使用意愿相似。本文讨论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差异。
方向: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融合机器人技术、物联网 (IoT)、基因工程、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 (AI) 等技术,改变了现代社会。人工智能带来了一系列不同的技术和应用,可以与包含相关对象和交互规则的环境进行交互,并且能够以类似于智能行为的方式处理信息。同样,人工智能也被用于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HRM) 流程和职能中,以将序列映射到操作。
摘要 本立场文件中的论点以我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教员的职业生涯为基础。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终身学习与设计中心 (L3D) 的研究一直以人为本的设计、智能增强和分布式认知为中心,重点是如何通过社会技术环境超越无辅助的个体人类思维。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还是人类为人工智能服务”并没有简单的答案。我的论点为“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的观点提供了支持。我们的研究活动和我对之前 CoPDA 研讨会的贡献,通过将“生活质量”假设为一个总体设计目标,探讨了有利于人们、社会和人类需求的问题,丰富了关于“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的讨论,而不仅仅是讨论效率和生产力。关键词 1 人类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为人类,生活质量
人工智能 (AI) 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能源可持续性、更好的医疗保健和知识传播”提供了机会(欧洲议会研究服务处,2020 年)。“AI” 一词最早由约翰·麦卡锡于 1956 年提出,指的是“通过分析环境并采取行动(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来实现特定目标而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系统”(欧洲委员会,2021 年)。基于 AI 的系统可以仅由在虚拟世界中运行的软件组成(例如、语音助手、图像分析软件、搜索引擎、语音和面部识别系统);或嵌入在硬件设备中的 AI(例如、高级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或物联网应用程序)(委员会,2018 年)。计算能力和数据可用性的提升以及算法的进步使人工智能成为 21 世纪最具战略意义的技术之一(同上)。。
© 作者 2020。开放存取 本文根据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授权,允许以任何媒体或格式使用、共享、改编、分发和复制,只要您给予原作者和来源适当的信任,提供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链接,并指明是否做出了更改。 本文中的图片或其他第三方资料包含在文章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中,除非资料署名中另有说明。 如果资料未包含在文章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中,且您的预期用途不被法定规定允许或超出了允许的用途,则需要直接从版权所有者处获得许可。 要查看此许可证的副本,请访问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知识共享公共领域贡献豁免(http://creativeco mmons.org/publicdomain/zero/1.0/)适用于本文中提供的数据,除非数据来源中另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