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9日,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部委员。他是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第一位当选的院士,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终身荣誉,也是对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发展的一大助力。希望郭华东教授的当选能够为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创新2020”、推动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0年来,郭华东教授在国内外雷达遥感研究与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多频多时相雷达地物识别方法,在空间信息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在雷达体制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雷达电磁作用机理的特点。无植被沙丘几何散射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SAR对干沙的穿透能力。发展了雷达极化理论,研究了火山熔岩的去极化现象和植物的多极化现象。他提出的多频多时相雷达处理与识别方法,为国家减灾减灾、矿产普查等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郭教授主持研制的数字地球概念技术模型和“数字地球原型系统DEPS/CAS”被国际同行誉为“里程碑式贡献”。他参与创立了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创办了《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并担任主编,推动了全球数字地球的发展。
2007 年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他的研究生研究工作重点是栅极堆叠工程,重点研究二元金属合金作为栅极电极和高迁移率 Ge 通道器件。2007 年,他开始在 IBM 微电子部门的半导体研究和开发中心担任顾问工程师/科学家,专注于 45nm SOI 逻辑平台上的高性能 eDRAM 集成。从 2010 年开始,Ravi 被任命为 22nm SOI eDRAM 开发的首席工程师。由于他对 IBM eDRAM 项目的成功做出了许多贡献,Ravi 于 2011 年获得了 IBM 的杰出技术成就奖。Ravi 于 2012 年加入高通公司,作为高通代工工程团队的一员负责 20nm 技术和产品开发。Ravi 还负责 16/14 nm FinFet 技术节点的早期学习。Ravi 撰写或合作撰写了 50 多篇出版物,拥有多项美国专利和 25 多项待披露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