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的产物,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具体的传导路径。本研究选取2011—2020年京津冀地市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等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影响最显著,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小。产业结构转型速度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无显著影响;经济发达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较高的组和技术发达组,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经济欠发达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较低的组和技术欠发达组,促进作用较小。研究结果为制定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摘要:京津冀是我国重点发展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尤受关注。本文旨在将空间信息与可再生能源产业相结合,揭示产业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产业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格局,京津冀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2005—2010年Moran’s I=0.385579,2010—2015年Moran’s I=0.319463,2015—2020年Moran’s I=0.329409。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京津冀区域可再生能源产业集聚水平并未提高,但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交通运输和商业水平较高的区域在空间上趋于显著集聚。通过Moran指数发现京津冀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格局,通过热点分析发现产业集聚主要发生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和张家口,这可以用城市化带来的要素集聚效应来解释。但进一步计算区位商、赫尔曼系数和基尼系数,发现京津冀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如单极集聚效应在减弱。进一步的三相空间椭圆更形象地揭示了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过去20年中持续形成的良性产业扩张。产业从首都北京起步,向西南转移,带动了河北、天津等地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了京津冀经济圈协同发展。
京津冀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京津冀区域环境指标的关联性研究较为广泛,但贸易活动中隐藏的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利益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城市级投入产出表,考察京津冀消费中蕴含的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利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城市之间大气污染物和增加值的转移流导致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与经济利益交换不平等。北京通过贸易获得的增加值(38.40%)高于京津冀消费需求带来的大气污染物当量(APE,1.75%);唐山、石家庄和邯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高于它们通过贸易获得的利益。研究结果为城市间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图表目录内容采用12号字体,Times New Roman,1.25倍行距,第一章第一幅图的编号为“图1.1”,编号与标题内容间隔2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