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racardiac回声焦点(ICEF)是由胎儿心脏内部的超声来进行的,其亮度与骨骼的亮度相当。它首先由Schechter等人描述。[1]在1987年,在胎儿心脏的左心室中,它们归因于弦的增厚。通常,焦点没有声阴影,位于乳头肌肉附近或内部。它与房室瓣膜同步移动。在执行基本的回声二维图时,可以在4个腔室视图中可视化它[2]。ICEF最常在左心室中可视化,在右侧或两种情况下较少见。虽然左心室中的一个ICEF是最常见的发现,但经常会看到多个焦点。这些焦点的大小变化,但通常小于6 mm [1,2]。回声局灶性焦点表明对弦和乳头状肌肉的微观量化。回声灶与心脏结构异常和染色体异常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