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还代表了我们思维的结构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隐喻表明,我们的身体感知和与具体世界的互动是理解抽象概念的必要基础。例如,在结构隐喻中,一个抽象概念是通过另一个抽象概念进行隐喻构建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隐喻“争论就是战争”,其中每一次分歧的动态都被描述成一场战斗,强调对抗中的对抗性而非合作性(莱考夫和约翰逊,2008 年)。这种隐喻思维模式简化了复杂的概念,使人们能够更直接地理解,但它也会限制对现实某些方面的感知。同时,我们用来简化抽象概念的隐喻深深地限制了我们的具身思维。方位隐喻对于具身理论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将概念组与空间位置或运动联系起来,从而遵循我们物理世界的规则。同样,我们在幼儿时期具体学到的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类似于抽象概念。Lakoff 和 Johnson 举的一个例子是“快乐是向上,悲伤是向下”,它有物理基础。事实上,当我们沮丧时,我们的姿势会反映出来;当我们快乐时,我们会直立。通过本体论隐喻,我们将抽象概念当做对象来谈论。从本质上讲,根据 Lakoff 和 Johnson (2008) 的说法,隐喻是人类语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我们思维具身性的证据。
20世纪50年代以后,爆发了影响深远的“认知革命”。这是心理学摆脱行为主义的革命,以信息加工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以后,认知科学不断有惊人的发现。在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对传统哲学、信息加工理论、生成语法等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观点,主张抛弃认知主义,批判哲学上的客观主义(包括白板论、二元论、自主论、先验论、形式主义、符号主义、非隐喻推理等),抛弃心理学上的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研究认知、心智、与身体经验之间的关系。1977年,《认知科学》杂志开始出版。1979年,认知科学学会第一次年会正式召开。到了 90 年代,认知科学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学术潮流,第七届大会于同年 7 月在美国召开,Lakoff (1957) 提出了实验主义哲学(笔者主张将其译为:新经验主义,以区别于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到了 1999 年,Lakoff & Johnson 又提出了“具身哲学”这一新的哲学流派(笔者将另文介绍)。
根据Mitzi Waltz(2003)的说法,自闭症隐喻回到了自闭症在历史上象征的方式:通过自我失落,动物主义,不人道和其他性的寓言。尽管这些隐喻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依据,并且不能反映自闭症或自闭症患者,但她认为他们说“关于文化焦虑以及在人类话语中使用残疾的代表性的大量”(第8页)。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思想通常是人们遗忘的东西,但是隐喻是理解更深层次的人类概念系统的宝贵工具。他们断言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采取的行动(第3页)。隐喻有权塑造文化文本,因此对自闭症患者的公共和医学理解。隐喻产生的心理图像可以在声音或视觉上表达出来,并且可以完全绕过语言表达。
摘要。以下研究重点是主要方面之一,即对社交媒体上的厌女症和性别歧视的描述及其对社会的看法和性别关系的影响。在语音中的权力关系中,这是由罗宾·拉科夫(Robin Lakoff)和黛博拉·坦宁(Deborah Tannen)开发的理论,该研究采用了性别差异的口头结构。这些问题随着数字时代的黎明即时传输信息并共享各种内容而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社交网络增加了性别歧视言论和网络欺凌的使用。结合了调查的本能以及对现实的猜测的想象力,社交网络与#METOO标签的痛苦与#METOO标签的痛苦相结合,并同时通过分布式滥用来使男性特权的积极进取,以使男性特权的侵略性更高。这是该研究引起共鸣的重要性,即在涉及性别方面以及在线骚扰方面进行故意改变当前语言实践的转变。
隐喻是一种认知表征,通过这种表征,我们试图凭借类比的力量来理解现象,用一个对象或想法代替另一个对象或想法,将属性赋予对象,而这些属性实际上并不具备(Childs and Fowler,2006)。除了隐喻客观内容的这种替代之外,我们还发现一个心理维度,在这个维度中,隐喻元素之间的差异得到处理和解释,并推断出新的意义实体。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隐喻的有效性被视为其唤起心理意象的能力。因此,隐喻是一种创造性手段,通过它,它们不仅仅是表达现有的相似之处,而且还创造了一个解决所有差异的新的意义实体(Black,1962)。隐喻在交流和决策过程中广泛使用,它不仅被用作语言手段,而且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对自己的看法,促进了观念的形成,并在定义主体的行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Ricoeur,1978;Lakoff、Lawler 和 Johnson,1983)。隐喻产生的一个主要焦点是人类。从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以及在人的一生中,人们逐渐尝试进行比较和操纵,以了解身体、精神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虽然机器隐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自然希腊哲学,但几个世纪以来复杂的经济、科学和社会力量逐渐将机器隐喻变成了 17 世纪关于人类的流行概念。在那种技术和文化背景下,以勒内·笛卡尔和托马斯·霍布斯为核心人物的隐喻蓬勃发展。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机器隐喻一直是生物科学和人类研究的基本前提。随着它日益结出硕果,它成为现代生理学和医学巩固的核心部分。然后,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
摘要:对象征性语言的研究成为20世纪许多认知文体主义者的利益,并且达到了最大的强度,特别是与认知和心理过程有关的隐喻研究。人们使用不同类型的设备来传达其信息,包括隐喻。认知文流是一种重要方法,用于展示文学文本的歧义至高无上。此外,它集中于阅读过程以阐明含义。爱的隐喻尚未从认知文体的角度进行充分研究,尤其是在济慈的诗歌中。因此,当前的研究尝试发现,约翰·济慈(John Keats)的诗歌中如何表现出爱的概念隐喻?也就是说,对爱的隐喻概念化是否受认知过程影响?约翰·济慈(John Keats)的诗歌中,爱的概念隐喻的功能和情感影响是什么?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济慈诗歌中爱情的不同概念隐喻。此外,它试图显示语言,认知,情感和风格之间的关系,以理解爱的隐喻概念。它还阐明了某些认知过程的影响以及在识别这些概念隐喻方面的影响。采用了一种定性的描述方法来分析不同的隐喻概念。总的来说,该研究发现语言,认知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与理解不同类型的隐喻概念及其风格效应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研究是一种认知文艺学,它基于两种理论(认知风格和情感文章)的多模型应用,这些理论被用作应用Lakoff and Johnson的理论(1980)的设备。还表明,隐喻不仅被用作语音数字,而且还可以通过某些认知过程来理解和解释的思想问题。它还揭示了认知和心理过程,例如思想,注意力,感知都在识别不同的隐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的观点,并提供了探索大脑-行为关系的替代策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也许出于类似的考虑,其他研究人员也研究了被解释项-被解释项问题(Krakauer 等人,2017 年;Brette,2018 年;Cisek,2019 年)。通过深入研究文献,我还意识到许多“我的想法”已经被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考虑过,而且往往非常详细和深入,尽管这些想法尚未有效渗透到主流神经科学(Campbell,1993;Hendriks-Jansen,1996;Danziger,1997;Lakoff 和 Johnson,2003;Vanderwolf,2003;Noë,2006;Heinrich,2017;Gomez-Marin 和 Ghazanfar,2019)。18 年后,我重读了被拒绝的手稿,发现其中提出的许多想法已经成为“当代的”。因此,我做了一个实验。我重新提交了原始手稿(近二十年后!),现在的编辑很友好地同意将其送去审阅。值得注意的是,四位审稿人中有三位建议小幅修改后再发表,而第四位则建议大修改。他们正确地指出,将理论与方法对立起来并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案。我完全同意审稿人的观点,即科学不仅仅是测量世界的艺术,尖端技术也不是神经科学的全部。我们必须小心,新方法不会简单地揭示越来越多的东西。观察需要组织成连贯的理论,才能取得进一步的进展。然而,当在一个主导模型中发现警告时,通过探索该模型应该解释的基质的机械细节,往往会出现替代解决方案。新方法为同样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窗口,并可以促进其他解释。我在最近的一本书(《大脑从内而外》;Buzsáki,2019)中用了几页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仍然认为,早在 2001 年,推广大规模记录是一个进步的想法,这种方法直到最近才开始流行起来。然而,我支持这样的观点,即技术不能成为该学科的救星。后一种观点是《大脑从内而外》的关键要素。几乎所有其他评论和建议的修改都是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