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每六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脑部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脑损伤、脑癌、神经感染和中风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血脑屏障 (BBB) 覆盖整个大脑,这些疾病的治疗既复杂又有限。血脑屏障不仅具有保护大脑免受有害物质侵害的功能,而且还是代谢屏障和营养物质/血清因子/神经毒素的运输调节剂。了解这些脑部疾病治疗特点,就很容易理解治疗药物缺乏疗效的原因,这是由于血脑屏障天生具有抗渗透性。为了克服这一限制,基于纳米技术/微技术的药物输送系统得到了明智的开发。脑靶向药物输送可以实现具有更高治疗效果和较低副作用的靶向治疗,因为它针对的是药物输送系统中存在的部分。脑靶向药物输送研究是一个活跃、丰富且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本期特刊旨在介绍该领域的当前最新进展。本期特刊介绍了一系列九篇研究文章和三篇评论文章,作者来自 10 个不同的国家,表明了该领域开展的研究具有多学科性。本期特刊汇集了从胶质母细胞瘤 (GBM) 治疗到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癫痫的最新研究。此外,还介绍了以下主题的文献综述:(i) 用于 GBM 治疗的新型药物输送系统,(ii) 阿尔茨海默病免疫疗法的潜力,以及最后,(iii) 检测和监测大脑中大分子的当前方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 (CNS) 疾病的主要障碍是血脑屏障的存在,这会阻碍治疗药物的输送。众所周知,很少有小分子药物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大多数生物药物则不能。作为克服 BBB 的另一种途径,Kouzehgarani 等人评估了向大鼠脑池内注射抗 EGFR 抗体后其在脑内的生物分布。他们表明,与静脉注射相比,脑脊液注射后单克隆抗体 (mAb) 渗透到脑实质中的能力更强更深。作者证明,通过脑脊液微循环绕过 BBB 可能是改善 mAb 向脑输送的一种策略,可实现 IgG 大小的生物制剂的深度渗透 [1]。另一种可以成功到达大脑的给药途径是鼻内途径。研究人员最近对鼻内给药进行了探索,因为它可以通过嗅球绕过 BBB 到达大脑。Petkova 等人采用这种策略,使用透明质酸酶包被的乙二醇壳聚糖-DNA 复合物 (GCPH) 增强基因向大脑皮层的传递 [ 2 ]。作者表明,经鼻腔给药透明质酸酶包被的复合物在脑区蛋白质表达水平较高。遵循同样的鼻腔给药策略,Qizilbash 等人开发了一种含有百里香醌 (TQ) 油的柚皮素包覆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NGN-NLC),以研究该纳米系统的抗抑郁潜力 [ 3 ]。他们的体外和体内结果显示,与鼻腔给药的 NGN 悬浮液相比,NGN-NLC 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和更大的抗抑郁潜力。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