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外科系 2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罗格尔癌症中心癌症免疫学和免疫治疗卓越中心 3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免疫学研究生课程 4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计算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系 5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内科系 6 韩国城南市 CHA 大学 CHA 盆唐医疗中心内科系 7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分子与整合生理学系 8 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 9 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布朗基金会分子医学研究所德克萨斯治疗研究所 10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药物化学系,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 11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 12 密歇根大学癌症生物学研究生课程,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 13 主要联系人 *通信地址:wzou@umich.edu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4.10.010
1 韩国大田韩国科学技术院 (KAIST) 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2 韩国大田韩国科学技术院生物科学系;3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兽医学院生物化学系;4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比较医学疾病研究中心 (CDRC);5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 BK21 PLUS 创意兽医科学研究计划和兽医科学研究所;6 韩国大田韩国科学技术院生物与脑工程系;7 德国马丁斯里德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计算系统生物化学研究组;8 韩国大田韩国科学技术院电气工程系;9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内科系;10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 11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病理学系;12 韩国城南市首尔国立大学盆唐医院胸心血管外科;13 韩国大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健康科学技术研究所 (KIHST);14 韩国大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世纪研究所 (KIB);15 韩国大田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过程工程研究中心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
1 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医学系;2 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院峨山医学中心肿瘤学系;3 美国罗切斯特梅奥诊所综合癌症中心肿瘤内科;4 韩国水原天主教大学圣文森特医院肿瘤内科;5 首尔三星医疗中心血液学和肿瘤学;6 韩国首尔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内科、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首尔国立大学研究生院创新医学科学综合专业;7 费尔法克斯弗吉尼亚癌症专家研究所;8 俄克拉荷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和斯蒂芬森癌症中心,俄克拉荷马城;9 林肯内布拉斯加州血液肿瘤学中心血液学和肿瘤学分部;10 新不伦瑞克新泽西州罗格斯癌症研究所肿瘤内科; 11 美国杜阿尔特希望之城综合癌症中心肿瘤内科与治疗学研究系;12 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医学院延世癌症中心肿瘤内科;13 佛罗里达癌症专家中心肿瘤内科;14 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15 城南市首尔国立大学医学院盆唐首尔国立大学医院内科;16 韩国首尔高丽大学九老医院肿瘤科;17 休斯顿肿瘤顾问中心肿瘤内科;18 美国菲尼克斯梅奥诊所癌症中心内科;19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研究所癌变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胃肠道肿瘤科;20 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 21 MacroGenics, Inc.,罗克维尔;22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