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三角洲地区的主要疏浚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在河三角洲,疏浚是为了改善河势和减少沉积物污染。在长三角地区,疏浚是为了减少河道淤积和增加洪水承载能力。在湄公河三角洲,疏浚主要是为了维护航道。在决定在两条河流的主航道上进行干预工程时,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的“防洪”和“通航”利益是综合的。同样在体制上,航海和洪水管理都是一个部门的两项主要职责(河三角洲的交通部、公共工程和水管理部,湄公河三角洲的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在长三角,河流不具备航运功能。
摘要:定量评价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CCD)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识别经济或生态环境寒冷地区。目前,传统的评价框架主要包括基于统计数据的指标体系构建,很少利用地理时空数据集。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长江三角洲(YRD)的CCD变化趋势,并探讨县域尺度上CCD与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择长江三角洲作为研究区,评估其不同时期的CCD水平,并计算夜间差异指数(NTDI)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ECEI)来表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EEQ)的差异。利用全局、局部和Geary's C空间自相关指标以及变化趋势法,计算并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CCD。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系统呈现持续上升趋势(0.0487 a −1 ),NTDI平均值分别为0.2308、0.2964、0.3223、0.3971、0.4239,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长三角地区EEQ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3590上升到2020年的0.3970),变化趋势值为0.0020 a −1 。空间上,经济活动指数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南部县域。 (3)近20年来,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值为0.0302 a −1 ,5个时期的平均协调性值分别为0.3992、0.4745、0.4633、0.5012、0.5369,协调性总体由“中度不协调”提高到“低度协调”。(4)NTDI和ECEI指数对区域协调性提高均有正向作用,但NTDI的贡献率略高于ECEI。
摘要。气候变化和相关的人类反应应该大大改变表面臭氧(O 3),这是一种通过涉及人为和生物基因前体的光化学反应产生的空气污染物。但是,缺乏对中国O 3对这些多重变化的反应的全面评估。我们提出了共享社会经济途径(SSP2-4.5)下的建模框架,并结合了局部和外国人类学排放,气象条件以及生物挥发性有机综合(BVOC)排放的未来变化。从2020年代到2060年代,在温暖的季节(4月至9月)(4月至9月)中,每天最多8小时O 3浓度在全国范围内(10月至3月)中的浓度下降7.7 ppb,在非温暖的SEA-SON(10月至3月)中下降了1.1 ppb,其超出国家O 3标准的超出性降低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Tianjin – Hebei(BTH),长江三角洲(YRD)和珍珠河三角洲(PRD)等发达的地区,O 3减少更为明显,在温暖的季节中,分别减少了9.7、14.8、14.8和12.5 ppb。相反,在非温度季节中,BTH和YRD中的MDA8 O 3将在5.5和3.3 ppb中提高,部分归因于无X排放的减少,从而降低了滴定效应。o 3污染将在未来扩展到非温暖季节。敏感性分析表明,局部排放变化将主要影响未来的o 3分布和幅度,并在±25%以内的其他因素中贡献了贡献。此外,由于O 3形成状态的变化,多个因素对O 3减少的关节影响将大于单个因素的总和。这项研究强调了地区特定排放控制策略的必要性,以减轻潜在的O 3在非温度季节和气候罚款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