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产和消费自己的能源,即在非常地方层面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这一理念吸引了大众的想象力,并得到了欧洲部分地区的政治支持。本文探讨了到 2050 年瑞士实现家庭能源自给自足的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瑞士可以被视为其他气候温和地区的代表。我们比较了 16 个案例,这些案例涵盖四个维度:家庭类型、建筑类型、电力需求减少和乘用车使用模式。我们假设光伏 (PV) 电力供应所有能源,这意味着完全摆脱基于化石燃料的供暖和内燃机汽车。我们考虑了两种能源存储技术:锂离子电池的短期存储和氢气的长期存储,需要电解槽、储罐和燃料电池进行电力转换。我们研究了自给自足家庭的技术可行性和总系统成本,并与依赖化石燃料和现有电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就整体能源平衡而言,光伏效率和可用的屋顶/外墙面积最为关键。电力需求大幅减少且城市流动模式的单户住宅最容易实现自给自足。具有传统电力需求和农村流动模式的多户建筑只有在光伏效率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给自足,并且整个屋顶和大部分外墙都可以覆盖光伏。所有自给自足的情况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比完全电气化的电网连接情况更昂贵。在某些情况下,根据储存和化石燃料的价格,自给自足甚至可能具有成本竞争力。因此,如果政治措施提高了其经济吸引力或个人决定承担必要的投资,自给自足建筑可能会开始变得越来越普遍。
边界(重新)构建作为工作场所中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内部行动 W. David Holford 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 本文提出了边界(重新)构建的概念。初始框架描述了主体通过制定现象塑造客体,正如客体塑造主体的解释和经验一样。以下案例研究介绍重点介绍了仍然存在于初始框架中的残余二元性。涉及混合类别和社会物质纠缠的本体论认识论见解使我们能够随后将边界(重新)构建重新定义为人与物之间的内部行动(而不是相互作用)。有效的知识共享涉及富有成效的内部行动,而这反过来又需要内部行动成员之间的关系参与。这种参与需要管理层的参与,以确保工作场所内的心理安全网。简介 边界对象长期以来一直与实践社区相关联。原则上,这些对象是帮助在交互成员之间传递不同观点(即知识共享)的媒介。“边界”一词意味着此类对象位于两个或多个交互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汇处。过去的研究经常探究边界对象的相对有效性,因此经常提出“关键”对象特征。对于管理者-实践者来说,这意味着关注有形的技术/物理属性。另一方面,本文主张将重点转向更多无形的人为/主观因素。随着这种重视程度的提高,管理层和成员在各自的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责任也随之增加。为此,我们对边界对象的基本假设(即本体论或存在理论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它们(即认识论或知识理论的问题)将受到质疑。在下文中,我们首先回顾了边界对象文献中过去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以及这些立场有时如何误导我们识别“有效边界对象”条件的重复处方,而这些处方未能充分强调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动态。接下来是替代性的认知、认识论和本体论线索,这些线索使我们能够将分析水平转向首先问自己哪些关键的有利条件允许获得有效的知识
2 事实信息 ................................................................................................................21 2.1 简介 ................................................................................................................21 2.2 格罗宁根事件 ........................................................................................................21 2.2.1 一般信息 ........................................................................................................21 2.2.2 格罗宁根的飞行准备 ......................................................................................21 2.2.3 飞行 ................................................................................................................23 2.2.4 飞行机组 ........................................................................................................23 2.2.5 飞机 ................................................................................................................24 2.2.6 气象信息 ........................................................................................................24 2.2.7 机场 ................................................................................................................24 2.3 里斯本事件 ........................................................................................................26 2.3.1 一般信息 ........................................................................................................26 2.3.2 里斯本的飞行准备 ........................................................................
新加坡建设:从贫民窟到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从一个挤满非法居住者的乡村小镇到拥有世界一流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大都市,新加坡在过去五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建国初期,我们主要致力于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解决紧迫的住房短缺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新加坡进入了建筑活动密集、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时代,优先考虑事项开始转向机械化和节省劳动力。随后,随着这个城市国家的进一步繁荣,我们更加重视确保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本研究回顾了新加坡建筑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其间优先事项的演变,并分析了建筑环境如何在需求和挑战迅速变化的现代化城市国家的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