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泛素化在蛋白质稳态中起关键作用。泛素化可能调节蛋白质的稳定性,活性,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定位。泛素化受到两组对抗酶,E3泛素连接酶和去泛素酶的调节。始终如一地,去泛素酶与所有生物过程有关。OTUB1,一种OTU家庭去泛素酶,是发育,癌症,DNA损伤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关键调节剂。OTUB1通过至少两种不同的机制拮抗广泛的蛋白质的泛素化。除了直接去泛素化外,OTUB1还可以通过从某些泛素 - 偶联酶(E2)中抑制泛素转移来抑制泛素化。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从蛋白质泛素化和去泛素化的一般背景开始。接下来,我们介绍OTUB1的基本特征,然后详细介绍OTUB1的更新生物学功能。之后,我们讨论了OTUB1功能的多功能性和特定性的潜在机制。最后,我们讨论了OTUB1可能是癌症的潜在治疗靶点的观点。
微生物群落推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周期并塑造包括人类的动植物的健康。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控制微生物群落的组装,稳定性和演变的生态和环境相互作用。广泛认为的是,诸如竞争之类的拮抗相互作用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主导地位,并且在生态上比协同的相互作用更重要,例如互动或共同主义。在过去的十年中,出现了更细微的图片,其中细菌,古细菌和真菌存在于交互式网络中,在这些网络中,它们交换基本和非必需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相互作用不仅会影响所涉及的菌株的生理,生态和进化,而且对许多(如果不是全部)微生物组的功能也是核心。因此,我们主张对微生物组生态学的平衡观点,该观点涵盖了协同和拮抗的相互作用,作为推动微生物群落中结构和动态的关键力量。
众所周知,纠缠在量子场论中广泛存在,具体含义为:每个 Reeh-Schlieder 态都包含任意两个空间分离区域之间的纠缠。这尤其适用于闵可夫斯基时空中无相互作用的标量理论的真空。场论中关于纠缠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包含无限多个自由度的子系统上 — — 通常是在紧凑空间区域内支持的场模式。在本文中,我们研究 D + 1 维闵可夫斯基时空中的自由标量理论中由有限个场自由度组成的子系统中的纠缠。关注场的有限个模式是受真实实验有限能力的驱使。我们发现有限维子系统之间的纠缠并不常见,需要仔细选择模式的支持才能出现纠缠。我们还发现纠缠在高维中越来越稀疏。我们得出结论,闵可夫斯基时空中的纠缠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么普遍。
依赖电压的阴离子选择通道蛋白1(VDAC1)是线粒体外膜中最丰富的蛋白质,在控制肝细胞癌(HCC)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胞质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90(HSP90)与VDAC1相互作用,但是HSP90的C末端和N末端结构域对VDAC1寡聚物形成的影响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专注于Hsp90的C末端结构域对VDAC1低聚,泛质国家和VDAC1通道活动的影响。我们发现HSP90 C末端结构域抑制剂Novobiocin促进了VDAC1低聚,细胞色素C的释放和激活的线粒体凋亡途径。原子粗粒子建模模拟揭示了HSP90α稳定的VDAC1单体的C末端结构域。将纯化的VDAC1重构为平面脂质双层,斑块夹的电生理实验表明,HSP90 C末端抑制剂Novobiocin通过促进VDAC1寡聚化增加了VDAC1通道电导。线粒体泛素化蛋白质组学的结果表明,Nokobiocin治疗后VDAC1 K274单泛素化显着降低。VDAC1(K274R)的位置定向突变弱的HSP90α-VDAC1相互作用和VDAC1寡聚的增加。综上所述,我们的苏尔特表明,HSP90 C末端结构域的抑制通过减少VDAC1 K274单素化来促进VDAC1寡聚和VDAC1通道电导,从而为HCC的线粒体靶向HCC靶向HCC提供了新的观点。
去泛素化是调节蛋白质稳态的翻译后修饰的一种重要形式。卵巢肿瘤结构域的蛋白质(OTUDS)亚家族成员OTUD3被鉴定为参与调节各种生物学过程(例如免疫和影响)的去泛素化酶。这些生理过程中的干扰会引发人类和动物的疾病,例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乳腺炎等。otud3在肿瘤中异常表达,是一把双边剑,在影响癌细胞增殖,转移和代谢的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发挥肿瘤促成或抗肿瘤作用。otud3在转录水平上通过许多microRNA(例如miR-520h,miR-32和miR101-3p)调节。此外,OTUD3受到许多翻译后修改(例如乙酰化和泛素化)的调节。因此,了解OTUD3表达的调节机制可以帮助您深入了解其在人类免疫和疾病中的功能,从而将其用作诊断或治疗疾病的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摘要:泛素硫酯酶 OTUB2 是一种来自卵巢肿瘤 (OTU) 去泛素酶超家族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肿瘤进展和转移过程中经常过度表达。因此,OTUB2 抑制剂的开发被认为具有治疗重要性,但针对 OTUB2 的有效且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却很少。本文,我们描述了一种改进的 OTUB2 抑制剂 LN5P45 的开发,该抑制剂包含一个与活性位点半胱氨酸残基共价反应的氯乙酰肼部分。LN5P45 在活细胞中表现出出色的靶标参与度和蛋白质组范围的选择性。重要的是,LN5P45 以及其他 OTUB2 抑制剂强烈诱导 OTUB2 在赖氨酸 31 上的单泛素化。我们提出了未来 OTUB2 相关治疗的途径,并表明本研究开发的 OTUB2 抑制剂有助于揭示相关生物学的新方面,并开启有关理解 OTUB2 在翻译后修饰水平上的调控的新问题。■ 介绍
摘要:软骨肉瘤是一种治疗选择有限的难治性癌症,治疗方法缺乏重大进展。然而,PR-619 是一种新型去泛素化酶抑制剂,已证明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旨在研究 PR-619 对软骨肉瘤的体内和体外影响。使用了两种人软骨肉瘤细胞系 SW11353 和 JJ012。使用 MTT 测定法评估细胞活力,而流式细胞术可以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进程。进行了蛋白质印迹分析以评估细胞凋亡、细胞应激和内质网 (ER) 应激。此外,使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检查了 PR-619 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PR-619 通过激活 caspase、PARP 切割和 p21 诱导细胞毒性、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在 G0/G1 期。此外,PR-619 通过激活 IRE1、GRP78、caspase-4、CHOP 和其他细胞应激反应(包括 JNK 激活)增加了多泛素化蛋白的积累和 ER 应激。体内分析表明,PR-619 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且毒性极小。这些发现为 PR-619 在人类软骨肉瘤中的抗肿瘤作用和诱导细胞和 ER 应激提供了证据,表明其有可能成为人类软骨肉瘤的一种新治疗策略。
摘要:CGAS刺信信号传导是诱导I型IFN的主要途径,在防御巨型T. gondii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T。Gondii制定了多种策略来抵消宿主防御,从而在广泛的宿主中引起严重疾病。在这里,我们证明了T. gondii Rhoptry蛋白16(ROP16)通过抑制CGA(环状GMP-AMP合酶)途径通过刺痛的多素化抑制I型干扰素信号传导。Mech-在动态上,ROP16通过信号域与STING相互作用,并抑制NLS(核定位信号)domain依赖性方式中STIN的K63连接的泛素化。conse,在Pru tachyzoites中淘汰了ROP16,促进了I型IFN的刺激介导的产生,并限制了T. gondii的复制。一起,这些发现描述了一种独特的途径,其中T. gondii利用了sting的泛素化来逃避宿主的抗寄生虫免疫,从而揭示了对宿主与寄生虫之间相互作用的新见解。
目标: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USP1抑制剂ML323在结直肠癌(CRC)细胞中下调了USP1,但特定机制仍然未知。方法:将CRC细胞裂解以进行免疫印迹以检测蛋白质表达。定量实时PCR进行检查以检查mRNA水平。进行了环己酰亚胺追逐测定法,以评估USP1的半衰期。共沉淀用于分析USP1的多泛素化。结果:CRC细胞中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增强了USP1蛋白稳定性。野生型USP1被MG132上调,但没有其催化突变体。此外,MG132也增强了USP1的多泛素化,这表明USP1通过泛素蛋白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同时,我们证实ML323在CRC细胞中下调了USP1的表达,并且环己酰亚胺追逐测定也显示ML323降低了USP1蛋白质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结果表明,MG132消除了ML323诱导的USP1下调和不稳定。此外,caspase抑制剂Z-VAD并未逆转USP1蛋白的不稳定,这进一步表明ML323诱导的USP1下调并不取决于CRC细胞中细胞死亡的影响。结论:我们的结果表明USP1是自动泛素化的,ML323通过CRC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不稳定USP1,为抗CRC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针对USP1的理论基础。关键字:大肠癌,USP1,ML323
缩写:b -trcp,β-transducin重复蛋白; CBL-B,Casitas B淋巴瘤B; C-CBL,Casitas B谱系淋巴瘤; COP1,组成性的光型1; CSN5,组成型光形态发生9信号体5; DCUN1D1,有缺陷的Cullin Neddylation 1含域1;配音,去泛素化酶; FBXO38,仅F-box蛋白38; FBXW7,F-box,具有7个串联WD40重复; HRD1,HMG-COA还原酶降解蛋白1; KLHL22,Kelch喜欢家庭成员22; OTUB1,含有OTU结构域的泛素醛蛋白1; PD-1,编程死亡-1; PD-L1,编程死亡-1配体; PTM,翻译后修改; RBX1,环盒蛋白1;汤匙,斑点型poz蛋白; Stub1,stip1同源性和含有蛋白质1的u-box E; UPS,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USP7,泛素特异性蛋白酶7; USP9X,泛素特异性肽酶9,X连接; USP22,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2。*通讯作者。1 Xinsi Road,Xi'an,Shaanxi 710038,中国。**通讯作者。中国北京100853的海德安,豪德路28号。***通讯作者。1 Xinsi Road,Xi'an,Shaanxi 710038,中国。电子邮件地址:hanjing.cn@163.com(J。Han),huyi301zlxb@sina.com(y. hu),yanxiaolong@fmmu.edu.edu.cn(X。yan)。在重庆医科大学的责任下进行同伴审查。1这些作者为这项工作做出了同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