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日本产业的历史,重新审视产业与劳动力的关系。在考虑产业与劳动力的关系时,各产业内的同质性、产业间的异质性以及产业的兴衰对劳动力的影响是重要的因素。本文将1940年代以后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即1940年代至1960年代、1970年代至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至2010年代。关于1940年代至1960年代,我们将探讨战时体制、战后重建和高经济增长等历史事件如何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战时体制下迅速实现重工业化之后,在高经济增长时期,以机械工业的兴起为中心,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对衰退行业成为政府和工会的重要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自动化主要引入流程工业,并在操作中得到普遍应用,所需的劳动力技能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随后的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后工业化取得了进展。随着微电子和办公自动化的引入,技术创新影响了更广泛的行业和工作方式。此外,1970 年代以后,非正规就业有所扩大,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餐饮业。1990 年代至 2010 年代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护理服务业的扩张为标志。随着服务业的扩大,非正规就业的份额持续增加,但近年来这种增长有所放缓。
摘要:我们使用挪威经济的多部门宏观经济模型和通胀目标制货币政策,分析财政政策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我们的模拟表明,在永久性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泰勒型利率规则相结合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在十年内约为 1。相应的劳动税乘数约为 0.5。在暂时性财政刺激的情况下,这些乘数会稍大一些。当通过保持利率固定来使货币政策变得宽松时,无论是永久性还是暂时性财政刺激,政府支出乘数都远大于 1。我们的模拟还表明,产业结构受到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显著影响,因为非贸易商品部门的增加值以牺牲贸易商品部门的增加值为代价而增加。当货币紧缩伴随着财政刺激时,贸易商品部门的活动收缩加剧。因此,我们发现,这样的政策组合可能会导致通胀目标制下的小型开放经济体出现严重的去工业化现象。
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经济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利用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创新要素配置的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本文从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结构升级和产业互动水平四个维度来测度产业结构转型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且经过多次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一致。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研究为数字经济及其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作用提供了若干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碳减排的研究假设,利用2011—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静态面板数据交互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验证了数字经济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由于产业的异质性,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并不能减少城市碳排放;第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产生倒U型调节效应,进而影响城市碳排放,第三产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可以实现城市碳减排;第三,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产生双门槛效应,进而影响城市碳排放,产业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应只有在数字经济规模跨越第一个门槛后才会显现。随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碳减排效应有望持续显著提升,建议地方政府通过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城市碳减排。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2011—2018年24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且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有效。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劳动效率的提高、促进技术溢出是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最后,对区域差异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小。本研究有助于认识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以及数字经济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效果、机制及其区域差异。
数字经济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利用中国85个资源型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创新是其主要作用机制。按照资源发展的不同阶段,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再生期城市,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影响。从影响程度上看,数字经济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此外,我们还发现,越靠近省会城市,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的产物,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具体的传导路径。本研究选取2011—2020年京津冀地市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等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影响最显著,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小。产业结构转型速度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无显著影响;经济发达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较高的组和技术发达组,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经济欠发达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较低的组和技术欠发达组,促进作用较小。研究结果为制定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有力的参考。
摘要:数字经济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探究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环境改善的机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中国为例,利用2011—2019年286个城市的数据,在实证分析中采用方向距离函数(DDF)和全球马尔姆奎斯特-龙伯格(G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利用Tobit、分位数回归、脉冲响应函数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GTFP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中国GTFP,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2)GTFP越高,数字经济对城市GTFP的促进作用越大;(3)从动态的长期视角看,数字经济确实正向促进了中国GTFP。 (4)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促进GTFP的中介传导机制,为推动绿色经济增长、促进环境改善提供了有益借鉴。
随着数字化革命不断深入,数字经济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结构。本文利用2007—2020年中国280个城市的数据,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并探讨人力资本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并发现人力资本的增长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中介作用,补充了现有关于高等教育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揭示了数字经济在地理空间上的溢出效应,发现其对周边地区产业升级具有正向影响,并证实了数字经济对产业升级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即呈现明显的倒U型趋势,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人工智能技术更发达的地区,数字化对产业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凸显了区域差异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数字化发展和信息系统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