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坑表面技术旨在通过涡流强化通道中的传热,同时保持水力损失的适度增长,该技术在热能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2]。微电子领域对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3-5],而关于普朗特数对层流传热强化影响的研究发表得就更少了。具体来说,在综述[2]中提到了[6,7]项研究,其中讨论了变压器油在加热壁面上具有单排球形和椭圆形凹坑的微通道中的流动。研究发现,在一个加热到 30 ◦ C 的九段微通道(宽度为 2,高度为 0.5,以通道高度为单位)的壁上,在低速(雷诺数 Re = 308)变压器油流动的情况下,定位具有中等深度(0.2)和螺距为 1.5 的球形凹坑,可以促进涡流强化传热,并且与光滑通道的情况相比,该壁面的传热增加了约 2.5 倍,水力损失减少了 7%。与光滑通道的情况相比,具有相同斑点面积(宽度为 0.55,长度为 1.5,以底部凹坑斑点直径为单位)和相同深度的椭圆形凹坑可以使传热进一步增强 3.4 倍(即,总共增强了 8.5 倍),水力损失减少 2.1%。 [8] 中发现了具有稀疏单排倾斜槽的通道稳定段中层流气流的局部加速。形成剪切流中的最大纵向速度几乎是平面平行通道中最大流速的 1.5 倍。后来确定,热效率由冲洗通道上平均的相对总努塞尔特数指定
电动系统中的热管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程分支,因为对快速冷却速率并抑制电气排放的关键要求。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EMFC)是需要两个条件的系统的一个示例。由于冷却液可确保不重要的电势损失,但使用低电导率的传统去离子水的使用只有对PEMFC系统尺寸的重大惩罚才能实现较大的电势损失。纳米流体冷却剂的配方对于在正常环境下工作的系统非常成功,但是针对活性电气系统的新纳米流体冷却剂的研究相对较新。本文报告了对杂交1%V tioz-sioz(以50:50比率)纳米流体分散在60:40的水/乙烯乙二醇溶液中分散的纳米流体的基本研究。由加热的矩形通道组成的测试台,并在0.7 V和3处结合了连续电源,以模拟PEMFC堆栈冷却的工作条件。测试变量是加热器温度和冷却剂的雷诺数(300至700)。分析了系统和冷却剂的冷却特性的变化和变化。与水和水/乙二醇冷却剂相比,杂化纳米流体(200%至250%)实现了冷却率的显着提高(200%至250%)。电气
能源是每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数。可再生能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光伏 (PV) 发电厂是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最受欢迎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法之一。光伏电池温度升高是已证实的弱点之一,会对其发电产生负面影响。为了降低温度对光伏电池的影响,已经提出了不同的方法。其中之一是使用相变材料 (PCM) 来防止光伏组件温度快速上升。PCM 吸收电池的部分温度,从而降低光伏温度。在 PV/T 领域提出了几种基于 PCM 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光伏组件的主要冷却方式,并回顾使用 PCM 冷却光伏组件的不同方法。对于每个部分,都提出了一些开发目的的建议。© 2020 期刊